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千金苇茎汤,药味精简、药性平稳,是笔者40年来常用方剂。为探讨苇茎汤临床运用,谈谈个人浅见。
苇茎汤并非专治肺痈
苇茎汤首见于《金匮》,历代方书和近代讲义教材都收录在肺痈门,成为治肺痈专方。明清以降,唯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善用苇茎汤治疗湿温和内儿科疾患。叶氏用于咳嗽、吐血、肺痹、哮喘、风温、暑证、痰证(《临证指南》),吴瑭加杏仁、滑石治“热饮”引起“太阴湿温喘促”、小儿湿痉、麻疹痉咳等(《温病条辨》),大大的扩大了本方临床应用,对近代医家有较大的影响,如近贤蒲辅周认为苇茎汤属通阳利湿法,用于乙脑、肺炎、麻疹。近40年用本方治疗各类肺炎的报道也不少。
苇茎汤的主治功效
综合方书所载,苇茎汤功能清热化痰,通瘀败脓,主治咳嗽吐脓血,肌肤甲错,胸胁隐痛,苔白、黄且腻。这些症状并非肺痈独有,是痰湿郁遏肺、肺系多种疾患的主症。笔者探讨叶、吴、王温病学家著作和医案,结合临床体会,辨证求因,认为苇茎汤和麻杏石甘汤同属上焦温病要方:麻杏石甘是治疗风温犯肺、邪热迫肺,功能“透风于热外”,苇茎汤是治疗湿温(痰热)遏肺、痹阻肺络,功能“渗湿于热下”。苇茎汤还可治咳嗽、哮喘、痰饮水肿、内痈(阑尾脓肿、肝脓疡),只要不是寒湿,属湿热、珠热者有效验。
叶天士云:“肺气受病,诸气皆痹。”吴鞠通云:“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又说:“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以治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凡因湿热、暑湿或痰热痹阻肺气,皆可导致肺失清肃,郁遏脾胃、三焦、肾和膀胱。上源肺不清,治节无权,水道失通,下流不洁,影响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和水液代谢,因而生痰、变浊、化脓,导致水肿、喘咳、悬饮、咯血、内痈、黄白带下等。
本方功能化痰湿以清肺热,通络瘀而降肺气,可治上述诸疾。
苇茎汤的药效机理
有关苇茎汤药效,唯王孟英《温热经纬》方论中引用《邹氏续疏》苇茎汤方解最为确切,最能指导临床。《邹氏续疏》云:“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泻肺,且有节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者,于津液之阂隔而生患害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之全体,养肺气以肃降,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渍烂子不能混,则其能于腐败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内积聚诸痛而涤脓血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气,合而成剂,不仅为肺痈之妙药,竟可廖肺痹之沉向。”
此论生动精辟地论述了苇茎汤药效方解。叶天士在医案中多处指出苇茎汤“开降肺痹,两通太阴气血”。吴瑭用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治“太阴湿温喘促”,更加强本方功用,加杏仁配桃仁,一通降肺气而化痰浊,一通肺络而开肺痹。加滑石佐该仁、芦根化湿清热,通阳利小便,善用本方之妙着,成为上焦湿温重要方剂。
笔者认为吴氏三仁汤是苇茎汤衍化而来,苇茎汤治湿温在手太阴肺,三仁汤则治湿温在足太阴脾。故用杏仁易桃仁,白蔻仁易冬瓜仁,又加厚朴、半夏温化脾湿,三仁方列上焦湿温,实属中焦湿温早期。苇茎汤开上焦肺痹,通降肺气,气化则湿化,三仁汤则开泄脘痞,化湿运脾。
苇茎汤的临床应用
内痈痰热秽毒遏肺气而成肺脓疡或脓胸,方用苇茎汤合五味消毒饮加杏仁、浙贝、败酱草、鱼腥草,脓胸再加丑牛、大黄,湿热交蒸,瘀阻成肠痛,用苇茎汤加银花、连翘、败酱草、红藤、黄柏、皂刺、土茯苓。
肺痹喘咳痰热遏肺,痹阻肺络,叶桂谓之肺痹,吴瑭曰热饮,《金鉴·儿科》称之马脾风。今之各类肺炎、哮喘、百日咳、老慢支合并感染等属痰热型者,用苇茎汤加法夏、黄等、杏仁、川贝、胆星、鱼腥草、僵蚕、草黄子,肺闻哮鸣音加苏子少许,病毒性肺炎用抗生素不效用本方加味显效。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教治乙脑、小儿麻痹昏痉引起呼吸麻痹而获愈。
咳血、咯血今之支气管扩张、百日咳、肺型钩端病,如因痰热遏肺、壅塞气道、瘀阻肺络而咯血咳血,.用苇茎汤加白茅根、茜草、炒蒲黄、杏仁、川贝、鱼腥草、葶苈子;血量多再加田三七、青黛。方中桃仁行血止血不可轻去,3~5克为宜,不可重用,重则破血伤络。用于顽固性支扩出血可根治。
水肿喘咳肾炎、出血热出现肾衰尿毒症水肿,风心病心衰水肿都可导致水泛高原、迫肺凌心的喘咳、神昏、狂谵、呕吐、痰鸣、无尿的高血容量征、肺水肿等险恶证候,若苔黄腻,脉弦滑者用苇茎汤合牛黄夺命散(炒丑牛、大黄)加石菖蒲、胆星、郁金、川贝、杏仁、滑石可抢救而回生。仅年,2例出血热高血容量、肺水肿、1例风心病急性充血性心衰合并肺水肿均经中、西医药救治无效而用上述方药而获痊。,小儿肾炎重症高度水肿多兼喘咳,尿蛋自(+++),颗拉管型(+),常用导赤解毒汤(生地、竹叶、木通、白茅根、炒桅仁、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六一散)合苇茎汤利肺气、通水道以清上源,清源洁流而疗效迅速。
此外,近数年来我用苇茎汤加味治妇科盆腔炎、附件炎引起黄白带下,亦获良效。
附:《医学衷中参西录·苇茎、芦根解》苇与芦原系一物,其生于水边干地,小者为芦,生于水深之处,大者为苇。芦因生于干地,其色暗绿近黑,故字从卢(卢即黑色),苇因生于水中,其形长大有伟然之意,故字从韦。《千金》苇茎汤∶薏苡仁、瓜瓣(即甜瓜瓣)各半升,桃仁五十枚,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纳前药三味,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释者谓苇用茎不用根者,而愚则以为不然。根居于水底,是以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无苇根者,可代以荷叶),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则用根实胜于用茎明矣。
今药局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善发痘疹者,以其有振发之性也;其善利小便者,以其体中空且生水中自能行水也;其善止吐血衄血者,以其性凉能治血热妄行,且血亦水属(血中明水居多),其性能引水下行,自善引血下行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本文来源:《小议苇茎汤的临床应用》(《江西中医药》年第23卷第4期,作者:张燮均)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zlfxbyy/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