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民生证券邵将)
1自主车灯龙头,深耕车灯领域十余载1.1深耕车灯行业,前瞻布局助成长
深耕车灯数十载,智能化布局开启2.0时代。公司于年成立,目前拥有包括车灯产品、车灯电子、工装专机、模具等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经过29年的市场及技术积累,作为国内汽车车灯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通过自身研发积累和外延并购积极布局智能车灯领域。纵观其成长历程,我们将其发展脉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成立发展初期(年-年)——车灯业务起家,积累行业经验:年,公司前身武进县星宇车灯厂成立,主营车灯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年公司承接了国家火炬计划“LED车灯产业化科研项目”,逐步积累产品研发经验,主要客户包括北汽福田、奇瑞汽车、一汽丰田等。
2)业务拓展阶段(年-年)——客户结构优化,布局智能车灯:年公司于上交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车灯企业;年公司成功研发AFS,随后接连入驻BBA和蔚来的供应链体系;年成立子公司星宇科技,前瞻布局智能车灯,年公司第一代、第二代ADB前照灯陆续研发成功。
3)加速发展阶段(年-至今)——乘智能化东风,产能扩张进入收获期:为迎接汽车智能化的浪潮,公司积极展开外延合作。年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以“车规级芯片+算法”助力智能制造;与一径科技合作推进激光雷达量产落地。
产能端,国内方面汽车电子和照明研发中心已部分投入使用,智能制造产业园五期顺利推进;海外方面,塞尔维亚工厂建设顺利,于年12月份投产来自欧洲主机厂的项目,未来技术升级叠加产能释放有望助力公司业绩持续跑赢行业。
股权稳定且集中。截至年7月,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周晓萍女士,直接持有公司35.89%的股份,通过控制星宇投资间接控制公司3.71%的股权;第二大股东周八斤(为周晓萍女士的父亲)直接持股12.22%,通过参股星宇投资间接控制公司2.48%的股权,父女二人合计持有公司54.3%的股权。
聚焦车灯主业,产品品类丰富。公司专注于汽车(主要是乘用车)车灯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是我国领先的汽车车灯总成制造商和设计方案提供商之一,自年以来公司车灯类收入占比始终保持在85%以上。
公司车灯品类丰富,产品主要包括汽车前照灯、后组合灯、雾灯、日间行车灯、室内灯、氛围灯等。
子公司布局广泛,海外布局稳步推进。子公司覆盖中国大陆、欧洲、日本以及塞尔维亚,覆盖地区范围广泛,有利于借助地理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客户粘性;与此同时还能够融入当地,为公司引入新的增量客户,丰富客户资源。
目前公司的主要子公司基本上已经全部正式投产,海外布局日趋完善,未来有望海内外协同发展,带动业绩提升。
加速客户拓展,核心合资、自主及新势力客户全覆盖。客户涵盖欧系、日系、美系和中国多家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主要包括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北京奔驰、德国戴姆勒、德国大众、德国宝马、德国奥迪、法国PSA、通用汽车、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东风雷诺、长安马自达、日本马自达、一汽红旗、一汽轿车、吉利汽车、吉利沃尔沃、上汽通用五菱、神龙汽车、广汽乘用车、奇瑞汽车、奇瑞捷豹路虎、理想汽车等。当前公司积极推进新能源客户拓展,已经进入多家自主新能源品牌及主流新势力供应链体系。
1.2产品结构升级,经营拐点已至
客户结构转型,业绩短期承压。当前公司正处于客户结构转型关键节点,受合资品牌销量下滑影响,业绩短期略有承压。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3亿元,同比-9.84%;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24.46%。
在手订单充裕,经营拐点将至。据公司公告披露,年1月1日至3月15日公司承接新项目订单约40亿元,根据车灯行业研发周期,项目获取18-24个月后开始贡献收入和利润,至H2有望逐步贡献利润,经营拐点将至。
短期毛利率略有下滑,产品升级有望带动盈利能力稳步回升。Q1公司净利率/毛利率分别为10.59%/21.54%,同比-2.05pct/-0.84pct,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客户销量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
分项目来看,年公司车灯类和三角警示牌毛利率分别为22.35%/1.97%,同比-0.58pct/+13.43pct。伴随着后续ADB/DLP/AFS等高价值量产品放量,及客户结构转型趋稳,公司毛利率有望逐步回升至历史稳态水平。
原材料占比较高,布局模具汽车电子夯实核心竞争力。从成本结构上看,原材料成本占比较大,保持在80%-85%。细分来看,自到H1电子元器件和车灯电子类在原材料成本中的占比由17.09%/12.43%迅速提升至26.96%/12.99%。/年公司分别启动汽车电子和照明研发中心、模具工厂的建设,实现向车灯产业链上游的延伸,降低外协加工比例,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公司经营稳定,费用率长期趋稳。Q1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68%/3.55%/-0.02%/6.45%。
同比-0.16pct/+1.08pct/0pct/+1.31pct。年公司持续引进技术、管理及生产方面高端人才,职工薪酬增加导致管理费用率上行。
持续投入研发加码技术创新。年研发投入达5.22亿元,同比+34.54%,占营收比重达6.33%,在同行可比公司中较具竞争力。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人,人员占比21%,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比重达73.17%。
年开展多项技术研发,基于DMD技术的DLP智能前照灯、基于MicroLED技术的HD智能前照灯、基于MicroLED/MiniLED技术的像素显示化交互灯、车灯控制器HCM/RCM/LCU的开发等,强大的研发能力助力公司产品升级和持续发展。
2行业趋势:智能化加速渗透,行业格局有望重塑2.1车灯行业演变:光源技术升级车灯功能升级
前大灯技术的变换路线可以分别从光源技术和车灯功能两方面分析。从光源角度来看,车灯沿着卤素灯-氙气灯-LED-激光大灯的变换路线步步升级。在升级过程中,车灯性能在参数上不断提高,体现在光线强度、寿命的增加和能耗的减少等方面。
从技术功能的层面来看,车灯由传统的照明功能用具演变为智能车灯,满足了交互、设计等多重属性。
车灯光源的迭代进步将带来单车的价值量进一步上升。以前大灯为例,在“卤素-氙气-LED-ADB-DLP”的技术路径下,单车价值量的大致均价变化路径为“元-元-元-0元以上-0元以上”。
从价值量的维度考虑,车灯赛道在汽车零部件中具备着价值量起点高、增速快且后续发展潜力大的优点。而传统汽车零部件赛道中,只有动力总成如发动机变速箱的平均价值量超过目前主流的LED车灯。剩余的座椅总成、车机系统、轮胎、玻璃等零部件皆低于车灯。
在车灯性能层面上分析。过去的卤素灯光源强度在流明左右,有着辐射强、热量高、抗震差的特点。氙气灯在光线强度上有所提升,可以达到流明左,但其紫外辐射较强、热量高且质量较大。
而LED大灯光线强度可达到流明以上,通过灯组散热解决了辐射热量高的核心问题,且有抗震轻、质量小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车灯的响应速度,还赋予车灯更大的设计灵活性,目前LED光源技术已经占据市面主流地位。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灯作为汽车零部件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满足汽车场景化的智能诉求。
在技术与性能双升级的大背景下,车灯LED渗透率持续增加。
从近5年车灯LED渗透率变化看,尾灯、内饰灯和前大灯三个细分领域LED渗透率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其中前大灯LED渗透率增加最为显著,由年的20.23%跃升到年底的64.25%,在-期间实现了约44%的增长,未来LED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增加。
内饰灯在此三个细分领域内LED渗透率始终居于首位,由年85.62%逐渐增加至年的90.62%,增长较为温和。尾灯LED渗透率位列内饰灯和前大灯之间,在年至年间实现了由69.99%到84.37%的增长。
2.1.1前大灯技术升级路线:AFS-ADB-DLP-μAFS的进阶。
车灯在光源上已经逐渐完成从卤素、氙气向LED的升级路线,LED前大灯成本和价格不断降低,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车型。前大灯逐渐从传统照明演变至智能车灯,进行技术迭代升级,目前主要有机械式、矩阵式和像素式三种技术路线。
机械式重要应用——AFS即汽车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daptiveFront-lightingSystem):能够提供旋转调节效果,根据方向盘角度转动,把有效光束投射到驾驶者需要看清的前方路面上,帮助降低安全隐患。此外还能进行水平高度调节,根据负载轴传感器信号来调节前照灯的水平高度,适应不同负载和斜坡环境。
在机械式AFS功能下,会车时容易产生炫目,基于此诞生了ADB即自适应远光灯系统(AdaptiveDrivingBeamSystem),与AFS相比提升了车大灯的功能,将氙气灯换为LED灯,启动更快、照明距离更长。
ADB通过摄像机信号的输入,判断对面车辆的位置与距离,并自动调整灯光照射区域,关闭或调暗对面车辆区域的灯光照射指令,从而减少对面车辆产生眩光,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驾驶者的视野需求,提升夜间会车的安全性。
ADB实现的技术路线有机械式、矩阵式和像素式三种,机械式有着响应速度慢、噪声大、性能差的缺点;像素式虽能实现百万像素级,但核心DMD芯片为德州仪器专属IP,存在供应少且成本高的问题。矩阵式ADB大灯系统成本较低,技术路线较好地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年国内前大灯ADB渗透率(以标配矩阵式大灯口径测算)约9%。
目前中系、欧系、日系和美系车均有配置ADB,年渗透率分别是12.14%、10.76%、1.96%、6.22%,中系和欧系车配置ADB渗透率相对更高一些。
从能源角度来看,新能源车ADB渗透率为12.2%,非新能源车ADB渗透率为7.84%,ADB在新能源车渗透率更高。ADB系统目前单车价值量在0元左右,因此从价格区间来看,20-30万市场的ADB渗透率领先于其他价格区间,高达24.87%,整体来看20万及以上价格相对于20万以下的ADB渗透率更高一些。
智能化目前智能驾驶赛道正在进入关键体验升级周期,完成基础功能落地后,如何针对不同复杂场景,除了提升传感器和算法模型的能力,照明辅助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当下智能驾驶采取视觉路线,高分辨率智能大灯(如DLP智能前照灯+ADB+AFS)可以用于帮助前向ADAS摄像头在夜间场景下扩大视野,增强特定区域的光照强度来提高摄像头能见度,大灯和ADAS系统的集成对应后续高阶辅助驾驶技术以及车灯智能化的进一步提升将变得至关重要。随着城市NOA推进,智能驾驶向去高精地图化发展,未来前大灯ADB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随着汽车智能化提升,对车灯的像素需求和交互功能逐步提高,车灯向像素式大灯方向升级,目前主要的像素式大灯技术有DLP和μAFS(MicroLED),二者是通过光调制器件实现像素化。
DLP(DigitalLightProcessing)即数字光处理技术基于TI(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开发的数字微镜元件DM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元件完成可视数字信息显示,借助微镜装置泛着需要的光,同时通过光吸收器吸收不需要的光来实现影像投影,其光照方向是借助静电作用通过控制微镜片角度实现。
DLP大灯的高分辨率使其不仅可以实现矩阵式大灯的功能,还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编程功能实现多种个性化的照明模式,如智己L7的DLP大灯可以实现Spotlight、光毯、投射斑马线等功能,高合车型的DLP大灯可实现低速转向辅助、盲区变道警示、行驶轨迹预测、车道偏离提示、行人追踪提示/行人引导让行、车辆追踪遮蔽等功能。
相较于ADB,像素式大灯DLP渗透率更低,年国内前大灯DLP渗透率不足1%,目前主要是中系车有配置DLP,其他系别几乎没有;从能源类型看目前几乎全部来自新能源车配置;DLP系统目前单车价值量在10元-0元左右,因此从价格区间来看,配置DLP车价几乎都是40万以上高端车。
μAFS(MicroLED)技术是基于微型发光二极管(LED)的新型自发光显示技术,其LED尺寸通常小于μm,该技术预先在芯片的硅衬底中整合了矩阵式的CMOS控制电路,并对芯片进行矩阵式微结构处理,实现对每个微结构区域单独的控制,形成大灯中的独立像素。
MicroLED的芯片到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等级,可以直接将R、G、B三原色的芯片拼成一个像素点,变成“一个像素”的概念,不再需要滤光片和液晶层,也正因为这样的技术特点与过往LCD显示屏幕的发光结构完全不同,将为LCD产业带来全新革命。
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需要解决,从前期的磊晶技术瓶颈、巨量转移(MassTransfer)良率、封装测试问题,到后续的检测、维修都是很大的挑战,影响MicroLED能否量产。
2.1.2尾灯的进阶之路:从LED到OLED,从分离式到贯穿式。
尾灯的进阶之路体现在光源和形态的两种维度。
光源的迭代之路为:卤素—LED—OLED。目前汽车的后尾灯依旧是以LED为主流,OLED应用在少数高端品牌如宝马、奥迪的高端车型上。形态上,分离式尾灯逐渐被贯穿式尾灯取代。
光源进阶:LED-OLED。上世纪末LED技术进入汽车行业,为汽车照明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行性,也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得到了提升。
比起卤素灯泡,LED的节能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不过,LED作为点光源依然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的灯光虽然有更好的穿透力、但对于行人和其他车辆乘员来说,也会存在晃眼、刺眼的情况。OLED这种新技术能在灯光亮度、照明效果和安全性上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LED与OLED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机发光层(Organic)的添加。
OLED器件有机材料的厚度极薄(一般小于nm),因此OLED器件可以制作的非常轻薄;OLED产品形态取决于基板的形态,采用不同基板,OLED可实现透明、弯曲等特殊形态;OLED屏体图形化是采用光刻技术实现的,通过mask设计在一片OLED屏体上可以实现任意图形及数量的设计。
透明化、轻薄可柔性是目前OLED优于LED为明显的特色属性。同时,OLED光谱不含紫外、红外辐射,也无蓝光危害;长期点亮00小时,光源表面温度依然小于36℃,皮肤可以安全触摸;是接近自然光的友好光源,有利于人体健康。
近年来中国尾灯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有望超越全球平均水平,由于OLED成本高、寿命短,目前我国量产车型尾灯还是以LED为主,高端车型才是OLED车灯的主力军,红旗H9是国内首款OLED尾灯量产车。
形态进阶:分离式-贯穿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照明科技的进步,汽车尾灯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的要求,同时也愈发注重设计感与辨识度。
尾灯在外观设计上从两侧分离式进阶到贯穿式尾灯,最大化地利用分区范围。贯穿式尾灯可以控制更多样的光源场景,实现宽灯、刹车灯转向灯等多项功能;同时在技术上也优化了LED灯珠瞬间点亮响应速度。
通过采用贯穿式的设计赋予尾灯多项功能,增加行驶时的安全性,显著提升内部与外界沟通的多样性。
近年来,贯穿式尾灯已成为共同选择。
比亚迪各个系列新发布的车型均有采用贯穿式尾灯:海洋系列的海豹“海天一线”、驱逐舰05“几何点阵”;王朝系列的秦“龙爪之痕”等。
新势力品牌如问界M5“鹰翼尾灯”、深蓝SL03“星焰尾灯”、阿维塔11“星环式流光尾灯”等。
2.1.3氛围灯:个性化应用场景,智能化交互功能。
随着汽车的个性化创新,氛围灯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汽车作为人的第二私人空间,氛围灯不仅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愉悦的驾乘体验,还能通过个性化定制、情感联动和智能互动等方式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成为了人机交互的关键窗口。通过单色、多色、音乐律动、呼吸律动等表现形式保障行车安全、烘托空间氛围。
氛围灯也即将成为座舱内的智能伙伴,为乘客创造智能化、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比如驾乘人员可以使用APP、语音、手势、触控来控制车灯,甚至氛围灯可以结合音乐、温度适应驾乘情绪。不同天气、出行场景显示不同的氛围灯效果,比如在家庭出行、情侣出行、朋友出行、个人出行、会议出行的场景下所展示的灯光效果完全不一样。
氛围灯的颜色主要通过RGBLED控制器进行调控。
现氛围灯技术已经从传统RGB升级至SmartRGB。不仅降低多色氛围灯的生产成本,提高传输速度,在呈现效果上也显著地提高了光色和亮度律动。
年下半年开始,各大主机厂在其中端车型上陆续开始采用氛围灯,到年氛围灯的渗透率已达31%。从年标配了氛围灯的车型来看,标配单色氛围灯的占比为36%,其次是标配64色、标配7色、标配11色,分别占比为13%、8%、6%。
目前氛围灯逐渐向中低端车型渗透,低至15万元左右的车型也配有氛围灯,比如领克03Pro。
未来氛围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可观的发挥空间,在装饰与提升格调之余,还能作为辅助用灯,在乘车过程中提供辅助与提升安全的功能。
2.2行业竞争加剧,国产替代加速
全球车灯市场较为集中,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年前五大汽车车灯厂商日本小糸、玛涅蒂马瑞利、法国法雷奥、德国海拉、日本斯坦雷占据全球汽车车灯行业66%的市场份额,其中日本小糸占据16%的市场份额。
国内车灯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国产品牌持续发力。“一超”是指华域视觉(原上海小糸),其年市占份额超过22%;“多强”是指星宇股份、日本小糸、斯坦雷、海拉、马瑞利,其中国产品牌星宇股份占据国内约14%的市场份额,其作为民营独立第三方车灯供应商成长迅速,市占率从年的6%快速提升至年末的14%,其余外资或合资车灯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下。
全球化战略孵化车灯巨头,自主崛起有望加速车灯国产替代。
传统汽车巨头如丰田、本田、福特等车企的全球化带动了其供应链的全球化进程,从而进一步培育出过去的车灯行业巨头,如小糸制作所、斯坦雷、海拉等。而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多采取与国外整车制造企业合资的形式引入。
但是随着电动智能化浪潮来临,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优势,且行业竞争持续加剧。自主车灯企业凭借历史的技术积累、优异的成本管控能力、强劲的配套研发能力、完善的配套服务,逐步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年国内车灯行业排名前四均为海外合资企业,除被华域汽车收购的上海小糸车灯,其余占比达到46%;年国内车灯行业中小糸制作所、海拉、斯坦雷、马瑞利四家海外企业市占率已降至32%;市占率前二的星宇股份(14%)、华域汽车(22%)已占据优势地位。
3产品+客户持续升级,持续成长可期3.1车灯行业壁垒高,市场份额集中
由于车灯是内部结构复杂且技术不断升级的汽车电子零部件,车灯行业进入壁垒高。车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技术壁垒、客户资源壁垒、成本壁垒以及质量认证壁垒。
技术壁垒是主要护城河,硬技术是竞争力重要来源。
1)性能要求方面,车灯不仅是外观件,更是安全件。车企对车灯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合格的车灯产品需要同时满足配光性能测试和基本环境试验。车灯厂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从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在线监测装置等多方面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已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2)研发方面,车灯研发需要车灯厂具备同步开发能力。车灯属于定制型产品,而非标准产品,整车制造企业每开发一款新车型都需要与汽车灯具制造企业协作,双方合作的频率很高,需要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才能够跟上整车厂的新车开发节奏。
3)设计方面,车灯企业需要具备很强的前瞻设计能力。在智能车灯时代,矩阵式LED、AFS、ADB、像素级成像等智能车灯技术层出不穷,汽车电子占比显著提升,电子设计及制造,软件编程及算法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车灯供应商与主机厂合作关系紧密。
车灯具对保证汽车的安全性有很强的重要性,整车制造企业在遴选车灯供应商方面遵循严格的程序,后续还会定期对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考核。并且汽车灯具属于定制型产品,而非标准产品,整车制造企业每开发一款新车型都需要与汽车灯具制造企业协作,双方合作的频率很高。整车制造企业为了节省协调、沟通、采购的成本,故倾向于与固定的供应商合作,且车灯项目的定点通常为独供。
部分车灯厂与主机厂还存在股权关系。
车灯厂与主机厂的关系密切,部分厂商相互之间还存在股权关系。如丰田持股小糸车灯;本田持股斯坦雷;华域视觉为上汽集团体系内的车灯企业;OLSA被整车制造厂麦格纳收购;海纳川海拉为北汽与海拉的合资公司,一汽富维海拉为一汽集团与海拉的合资公司;湖北华中马瑞利和长安汽车具有股权相关性,都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此前马瑞利也是FCA的子公司;伟世通被Varroc收购,而伟世通前身是福特零部件子公司。
在目前整车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股权关系是用户突破的核心壁垒之一。和主机厂存在股权关系的车灯企业主要以体系内客户为主,体系外客户的配套比例相对较小;而不存在股权关系的车灯企业的客户群体则要更加广泛。
3.2布局控制器产品,横向拓展智能化能力
研发车灯控制器和域控制器,打造智能车灯产品。
车灯控制器主要是根据各类传感器传送的信号,通过控制逻辑和算法,实现对远光灯、近光灯、日间行车灯、转向灯等车身灯具的自动启动和正常运行,智能控制器还可在弯道、上下坡、转弯、雨雾天、会车等不同的行车环境和路况条件下计算出最优的照明亮度和角度,以实现ADB、DLP等,实现智能照明和驾驶辅助功能,公司在年已开始车灯控制器的量产。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向持续发展,车灯控制系统需要满足更多样更复杂的功能,对应车灯控制难度需求也日益提升。
公司研发的域控制器是一款集电源管理、供电输出、CAN/LIN通讯、故障管控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控制器。
可以通过车身电池取电,实现电源管理以及休眠唤醒功能;自身拥有20路高边电源输出,完成对不同负载的供电;控制器接收车身CAN报文后,进行CAN/LIN转换,与负载灯具进行LIN通讯,完成点灯指令的传达;对于灯具故障进行管控,并且通过CAN反馈故障给车身;具有bootloader功能,可在线完成对控制器以及控制器负载的软件升级以实现不同效果的展现。
产业链下探,提高供应链协同效应和利润。
控制器通常由车灯企业自行生产或国际汽车电子巨头企业提供,因技术难度较大,其利润率也较高,科博达的照明控制系统毛利率通常为20%-30%。外资车灯组装企业普遍也做车灯控制器,自主车灯企业初期和外资竞争时,售价相对较低,因此成本端的压力很大。
对LED车灯而言,控制器占成本的20%左右。通过同时布局车灯和车灯控制器,公司可以更好地协调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响应效率和自给水平,扩大与其他自主企业相比的毛利率优势。年,公司设立了单独的电子车间生产LED控制器。
近年,公司继续加强对于控制器的开发及应用,专注于车灯控制器HCM/RCM/LCU的研发,进而助力前沿车灯技术的研发。
进一步扩大产品矩阵,提供灯控+车灯打包解决方案。
由于灯控功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照明控制系统通常由整车厂直接指定供应商并采购,再交付对应灯厂,由该灯厂总成组装后供货至整车厂商。但是出于降本的考虑,部分主机厂也正逐步将部分独立的车灯控制器厂商从Tier2供应商升级到Tier1供应商。
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在现有产品上精益求精,扩充控制器产品线。未来可提供给主机厂的选择机会将更加宽广,方便推广整车打包方案。
与华为强强联合,合作范围覆盖从智能车灯到智能车载光领域的其他业务。
华为在光领域拥有20多年的积累,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已部署了大量光学专利和标准。借助在光学芯片、空间光学、激光光源、光学算法等光领域的技术积累,华为已打造了智能车灯、AR-HUD等智能车载光产品。其中HUAWEI×PIXEL智能车灯解决方案达到了万高清像素,使用双灯融合算法让照明精准无重影,实现了交互(盲区提前预警)、示宽(窄道顺利通行)等功能,给用户带来智能化照明新体验。
凭借华为在软件算法、系统架构、智能模组及控制器方面的能力,加之星宇多年以来积累的车灯执行端经验和市场基础,二者将打造多款车载光产品,构建智能车灯从设计到制造交付的系统级能力。背靠华为在光领域的多年研发经验,星宇车灯将加速掌握ADB、DLP等核心技术,构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
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以“车规级芯片+算法”为核心底座,共同推进“行泊一体”量产落地。
星宇股份基于地平线征程?3车规级芯片研发的“行泊一体”解决方案已获得国内某头部车企正式定点,预计今年量产。
该方案仅采用了单颗征程?3,搭配5R6V的传感器配置,即可轻松实现包含变道辅助在内的L2+级别行车辅助功能;同时通过软件及算法优化,实现计算资源的分时复用,可在同一SoC芯片上实现融合泊车等泊车辅助功能。
基于传感器复用的行泊一体的方案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以及很高的算力利用率,有望成为行业短期的主流方案。此外,搭载了多块征程?系列芯片的高算力计算平台产品也已蓄势待发,在功能层面将支持领航辅助驾驶、记忆泊车、智能灯光控制等高阶智驾及智控应用。
扩充智驾产品序列,完善车灯融合感知方案。
公司还将进一步扩充智驾产品序列,其中同样搭载单征程?3芯片的智能视野控制器的开发工作正同步进行中。相较传统的智能摄像头,星宇依托自身三十年来在汽车车灯领域的研发经验,融合视觉感知技术和智能灯光控制,将赋予车灯更强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车灯融合感知是行业未来趋势,部分头部车灯企业如小糸、法雷奥等都陆续推出了车灯融合感知的方案。公司凭借广泛的客户资源以及先进的数字化制造能力,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并打开中长期的发展空间。
3.3积极布局新势力,客户矩阵持续优化
客户拓展第一阶段(年-年):从奇瑞向合资拓展,合资占比逐步提升。公司成立初期第一大客户为奇瑞,年奇瑞的营业收入占比达53.5%。后续伴随着合资加快中国市场布局、奇瑞销量逐步下滑,公司积极推进客户结构转型,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能力不断拓展合资品牌客户。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分别为奇瑞汽车/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一汽丰田/延锋彼欧,占比分别为24.50%/23.0%/7.08%/6.78%/4.83%,合资占比迅速提升。到H1前五大客户分别为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奇瑞汽车/一汽红旗/东风日产,占比分别为39.04%/11.09%/7.30%/6.18%/6.01%,合资占比进一步提升。
客户拓展第二阶段(年至今):从合资向自主全球客户拓展,切入新势力华为智选车供应链。年伊始,受疫情对供应链影响、电动化浪潮加速,合资品牌销量下滑明显,自主新能源强势崛起。公司积极抓住自主崛起浪潮,迅速切入吉利、新势力和华为智选车等新能源客户。同时公司积极推进豪华品牌及全球客户布局,目前已经进入戴姆勒、宝马等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通过在塞尔维亚建厂进一步辐射欧洲区域客户,加快全球化布局。
城市NOA加速落地,智能化赋能下新能源放量在即。年3月份小鹏推送XmartOS4.2.0,并开启点到点的城市NGP。随着G6交付上市,小鹏实现了行业首个城市NGP覆盖(北上广深4城),并计划于H2开启约50城、年开启城的城市XNGP。
华为宣布在Q3/Q4分别实现15/4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理想于Q2推送内测用户城市NOA功能,并计划将于年底推送座城市;蔚来则计划于7月开启NOP+功能。新势力城市NOA功能加速落地,智能化体验有望持续迭代,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NOA赋能+新产品周期来临,公司新能源客户有望加速放量,客户结构改善在即。
3.4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单车价值量持续上升
公司以LED车灯为基础,积极拓展ADS、AFS、DLP等智能化大灯产品,推动单车价值量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车灯行业也面临智能化转型,随着未来LED灯在前照灯和后组合灯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ADS、DLP等智能化功能的进一步运用,车灯单价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带动单车价值量的上升和市场空间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公司积极探索智能化车灯新领域,年,公司成功研发AFS,并于年成功量产,年公司第一代ADB前照灯研发成功,年公司成功研发第二代ADB前照灯,并于年量产,对于智能化领域的探索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升,ADB矩阵式大灯产品渗透率有望提升。矩阵式大灯产品问世初期多应用于高端车型,年奥迪旗舰轿车A8首次搭载,其后随着智能化程度的加深与规模效应的显现,智能车灯逐步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年,我国乘用车市场ADB大灯渗透率仅为1.8%,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也积极探索智能车灯领域,提升产品结构,开拓高端车灯市场,未来公司产品有望持续放量。
3.5产能稳步扩张,推进供应链一体化
产能稳步扩张,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年以来,公司在江苏常州、吉林长春、广东佛山等客户聚集地积极投产星宇车灯生产基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电子工厂、智能制造产业园模具工厂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技术能力。
同时,公司主动搭建全球化产业平台,在欧洲、日本、塞尔维亚均设有子公司。塞尔维亚地处“一带一路”末端,位于欧洲和亚洲的十字路口,是连接欧盟国家、东南欧和亚洲及中东国家各大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欧亚交界处,是连接亚洲、欧洲、中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在塞尔维亚投资建设项目将有效聚集当地的人才、地理、政策等优势,建成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化车灯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提升星宇的国际竞争力,为星宇股份海外市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将努力为塞尔维亚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以塞尔维亚工厂作为出海跳板,加速全球产业布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国际贸易的壁垒降低、成本下降,国外整车制造企业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
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降低采购成本,因此在零部件采购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当地采购,这促使世界各大汽车灯具制造企业纷纷跟随整车制造企业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
欧洲汽车工业发达,有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斯柯达等众多高端车企品牌,在塞尔维亚设立工厂有利于星宇完成从合资到外资的客户拓展,满足欧洲车企品牌的生产需求,帮助公司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
小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海外扩张阶段。
最早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与泰国成立分公司,逐步进入北美市场与东南亚市场。年成立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后逐步在中国(福州、广州、湖北)、泰国、印尼、印度、英国、捷克、比利时、巴西等地全球扩张。
公司从年至今,销售额接近翻3倍,在小糸加大海外布局后,海外销售额占比也一路上升。星宇车灯以塞尔维亚工厂为起点,有望复刻日本小糸的出海之路,打造全球工厂。
积极加码投入上游车灯模具、车灯电子,供应链加深,成本优势提升。
公司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塑胶材料、电子元器件、注塑类加工件、表处类加工件、移印工艺类加工件、车灯电子类、光源、普通注塑件等,占公司总成本79.50%。
为缓解成本压力,公司主动加码上游模具,募投建造“智能制造产业园模具工厂”用于车灯制造所需模具/工装的加工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园电子工厂”用于车灯LED模组及其他电子模组生产和检测,募投工厂可充分补充公司目前对于模具产能与车灯电子产能的缺口,提升公司成本优势,从而提升毛利率。
4盈利预测与估值4.1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公司深耕车灯领域多年,积极推进车灯智能化产品布局,客户结构不断优化。当前已经切入奇瑞、大众、丰田、日产等核心客户供应体系,并积极切入新势力和华为智选车供应链,加快新能源客户拓展布局,主营业务持续推进。分业务收入预测如下:
1)车灯类:车灯类业务为公司核心主营业务,产品主要包括汽车前照灯、后组合灯、雾灯、日间行车灯、室内灯、氛围灯等,年占公司总营业收入91%。
-年受到疫情和日系客户销量下滑,公司车灯业务收入增速略有下滑。随着公司积极推进自主新能源客户及新势力客户拓展,同时不断加深和华为合作布局,车灯业务收入有望稳步增长。年受益于新势力及核心客户奇瑞放量,我们预计公司车灯收入增速为14.46%。
据公司公告披露,Q1公司承接新项目订单约40亿元,根据车灯行业研发周期订单有望于年稳定贡献收入,带动年车灯收入高速增长。
预计车灯业务-年收入分别为86.05/.88/.68亿元,增速分别为14.46%/39.30%/19.02%。
盈利能力方面,伴随着收入规模的快速提升,规模化效应叠加ADB等高价值车灯产品放量,公司毛利率有望逐步上行,预计-年毛利率分别为22.50%/24.00%/25.00%。
2)三角警示牌类:三角警示牌为公司传统业务,收入增速较为稳定。伴随着公司客户逐步拓展放量,我们预计-年收入增速有望稳定在15%,对应毛利率有望稳定在2%。
3)控制器类:公司于年开始涉及车灯控制类产品,当前控制器整体收入占比较低。由于控制类产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预计-年收入增速分别为-40%/-30%/-30%;随着公司成本管控稳步推进,毛利率有望改善,预计-年毛利率稳定在5%。
4)其他业务类:公司其他业务主要包括材料销售和废料销售收入,年占总营收比为9%。伴随着公司主营业务稳步增长,预计本业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水平,预计-年收入增速稳定在5%,对应毛利率有望维持在26%。
费用端来看,公司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4%/3.0%/6.3%/-0.2%。当前公司已切入市场主流客户,后续销售费用率或将略有下降,我们预计公司-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3%/1.3%/1.3%。
伴随公司管理效率提升,公司管理费用率有望下滑,我们预计公司-年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8%/2.8%/2.8%;当前公司已切入市场主流客户供应链,我们预计后续的研发费用率将有所下降,但是产品配套研发和新产品研发仍需要持续性研发投入,我们预计公司-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1%/5.1%/5.0%。
我们预计公司财务费用率有望长期保持稳定,-年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2%/-0.2%/-0.2%。
4.2估值分析
公司为自主车灯龙头,核心产品均为智能化车灯类产品。车灯属于汽车核心内外饰件,单价高、智能化属性强,并处于自主加速替代的进程中。
因此我们选取1)车灯行业tier2龙头科博达;2)内外饰领域中,产品单价高、智能化属性强的龙头标的华阳集团、上声电子;3)智能化赛道中,客户结构类似且国产替代加速推进的核心标的伯特利。
-年可比公司PE估值均值为39/28倍,我们预计星宇股份-年EPS分别为3.88、5.90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6/24倍,低于可比公司均值。
看好当前ADB加速渗透背景下,公司凭借优质客户结构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定点有望加速落地,ASP有望持续提升。同时伴随着公司积极推进自主新能源客户和新势力客户拓展,有望迎来新能源业务放量关键节点。
4.3总结
我们预计公司-年实现营收93.69/.89/.1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09/16.85/21.31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6/24/19倍。
看好当前ADB加速渗透背景下,公司凭借优质客户结构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定点有望加速落地,ASP有望持续提升。
同时伴随着公司积极推进自主新能源客户和新势力客户拓展,有望迎来新能源业务放量关键节点。
5风险提示1)客户放量不及预期:当前公司主要客户为合资品牌,存在合资品牌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
2)定点量产不及预期:当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裕,存在客户车型定点落地节奏及量产节奏不及预期风险。
3)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车灯产品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存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风险。
4)毛利率恢复不及预期:当前车企降本压力交大,降本传导至零部件端可能导致采购价低于预期,从而导致毛利率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zlfxbyy/1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