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从众录》曰:“喘证,最重而难医”。虽说喘分虚实,而其中尤以虚喘最为难疗,以其虚非一端,证非一类,临证门类繁多,变化莫测,稍有不慎,危亡立见。笔者常遇此证,多有师先贤法兼自探新意获效者,兹试陈管见,以求正于同道。1)阴精虚脱,痰瘀内乘致喘,急当敛肝固精,兼以涤痰化瘀,精充则喘平。例1:徐×,男,65岁,工人。年以来,曾因胸中憋闷疼痛、咳喘、端坐呼吸、小便频数、血压偏高等症,医院诊断为“老慢支”、“肺气肿”、“糖尿病”、“肺心病”,并经用中西疗法治而缓解,亦先后在我院住院治疗3次,缓解出院,平素坚持在家乡诊所治疗,然每遇天气变化及情绪波动,即易复发。至年12月10日再次发作,咳喘连连,数缀不绝,甚至有气欲断绝之感,痰白稠而咳吐不利,痰中带血丝,伴全身大汗,心悸不宁,胃脘胀满,饮食不进,二便涩滞而频,腰腿酸困,耳鸣头昏,自引药治无效,故再度来院。听诊双肺漫布哮鸣音及大小水泡音,呼吸24次/分,心率次/分,音远钝,律不齐,作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间壁梗塞,心动过速;化验血常规报告:WBC21.3×10g/L,其中N0.86,L0.14,空腹血糖umol/L(磷甲苯胺法),尿糖(++++);胸X光示:肺气肿。同道拟诊为痰瘀痹阻,肺肾两亏之喘,处瓜萎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加味液,配合抗感染剂液体疗法及吸氧,初见成效。而至12月31日,病情突变,胸中似觉憋闷无隙,呼吸极度困难,大汗淋漓不止,心悸不宁,腰酸欲折,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虽连处心宝、山海丹、速效救心丸、潘生丁、丹参针、异丙基肾上腺素、西地兰、氨茶碱及给氧等往日捷效之品,均无济于事,至年1月1日下午,病家已决定将患者运送回乡,我细析其证,乃肝阴大亏,阴精虚脱兼痰瘀痹阻之证,便好言挽留,继处地黄汤合自拟龙仁汤加减方:山萸30g,麦冬20g,生地10g,山药10g,芡实10g,磁石20g,柏子仁15g,地龙10g,桃仁10g,杏仁10g,天竺黄10g,煅龙牡各20g,鸡内金10g,1剂,凉水煎,频饮。进汤2小时后,患者呼吸明显改善,出汗大减,心神渐宁。至次日早晨呼吸已近常人,饮食思纳,精神好转,乃连处上方,日有加减,每日1剂饮尽。年1月16日,复查血常规:WBC12.9×10^9/L,其中N0.65,L0.35,血糖umol/L,尿糖(-),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余同前;而精神转佳,情志喜悦,运动自如,呼吸平稳,小便日3~5次,后带上方5剂出院。肺主肃降,而赖于肝肾阴精,一有亏损,则肝阳暴逆侮肺,迫元气上脱,发为虚喘。张锡纯先生深知其要,谓山萸“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医学衷中参西录》),故善治此类喘证,用量大者达四两。笔者钦佩其妙,而思此案病机复杂,本虚为主而兼有标实,遂立敛肝为主,而兼益心肾,佐以通络肃肺之方,重用山萸与麦冬,使肝阴收复,阴阳既济,元气归根;佐以验方龙仁汤(地龙、柏子仁、桃仁、杏仁)以涤痰逐瘀,方证合拍,危亡从而得挽,由是而益信喘从肝治之理,俯拾一疗糖尿病及肺心病之要法。2)气阴两亏、痰饮作祟致喘,急当补益肺之气阴,兼以逐饮化痰,气旺则喘平。例2:王×,女,43岁,教师。胸闷、咳喘、心悸3年,年10月底加重而住某院。化验血常规报告:Hb90g/L,WBC11.0×10^9/L其中N0.54,L0.44,E0.02;拍X光片报告:两肺纹理粗重,心脏明显向两侧扩大;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心电图;综合诊断为:风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支、心衰Ⅲ度。即给抗感染、支持治疗1月,收效甚微而出院。延至年1月15日,复感外邪而继现咳喘频频,痰涎清稀,咯之不利,呼吸喘促,昼夜不能平卧,心悸不宁,时而烦躁郁怒,时发恶心,久不思食,或但欲漱水而不欲咽饮,大便3日不行,小便日2~3次,量少而色淡黄,乃延医在家诊治,然毫无功效,遂于年1月21日12时求我出诊。进屋即见其半蹲于床上,意识萎钝,形如站蛙,点头呼吸,但引一息为快,喜用枕头垫实胸部,喉中如水鸡声,语音低微而不续,面色苍白,颧部时而泛红,口唇略干,舌瘦嫩而边有瘀点,质淡红,苔薄白,颈动脉与虚里搏动强烈,胃区如覆杯状,腹中微胀,双膝以下浮肿,按之深陷不起,四肢尚温,脉细数无力,尤以寸部为著;听诊双肺部漫布湿罗音及哮鸣音,以左肺区为甚,心音低钝,早搏,率次/分,诊属气阴两亏,痰瘀痹阻之喘。病家已丧失医治信心,又惧外出搬动而致不测,提出就地以中药权且一试。故以小剂益气养阴、涤痰通络之法治之。处方:西洋参6g,麦冬6g,五味子5g,陈皮6g,半夏5g,茯苓6g,柏子仁6g,菖蒲3g,枳壳5g,桃仁5g,地龙3g,葶苈子3g,大枣5g,甘草3g,1剂,凉水文火煎取汁,频频呷服。次晨复诊,家人欣喜告日:小便3次,约lml,喘息明显减轻,临晨时曾平卧睡眠3小时,醒后进饮米粥50ml。闻其语音有增,神识转清,又见面有微笑,足证药中病的,乃续处前方2剂,嘱如前法煎服。至第4天,小便日2ml许,胃部平软,喘悸再减,可平卧睡眠及盘腿坐,饮食继增,脉渐有力,故将前方量各增1倍,去葶苈子,加百合10g,连进6剂,并强化饮食调护。值新春佳节时,呼吸如常,水肿全消;饮食良好,面色淡红,已可下床自行。后又稍事出入,继服10余剂,除心脏略大外,诸症均失,于当年3月间复返工作岗位。肺主气而以阴为之源,二者相失其一,乃作大喘。识此机者,以先贤金子久与张锡纯为著。如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下陷”案后按云:“大气下陷过甚,呼吸之机关将停,遂勉强鼓舞肺脏,努力呼吸以自救,其迫促之形,有似乎喘,而实与气逆之喘有天渊之分。”创升陷汤屡获效验。金氏则以生脉散速取,后以瓜蒌等药除痰,各具匠心。但此案异在一乃久病,二则痰湿中阻而胃失和降,三则水饮既聚于中,又注于下,诚一正邪俱急之证。故融先贤诸法为一,举陷与泻水并进,速使肺之气阴得复,而喘能平,又是取“截断”之义;初施小剂,既便于尽取其气,又利于随变而调方,多年实践证明,此不失为一急症急治之效法。3)阳气虚衰、水毒合邪而致喘,急当温肾益气,兼以利水解毒,阳复则喘平。例3:陈×,女,8个月。年11月12日出现哭闹不安,发热,流清涕,延本村医生以“治感冒药”治疗3日,身热益增,并出现呼吸气粗,腹部红疹隐隐,不料至16日,喘息加重而出疹骤没,乳食不进,面唇发绀,大便稀少,小便不利,故于17日晚7时急送我院。同道察其神识迷蒙,精神极差,形体胖大,胸腹可见隐隐粟粒样黯红色丘疹,延及后背,四肢及耳背则无,鼻翼煽动,口唇燥裂,舌淡红而润,指纹青紫而现于气关,四肢尚温(体温38.4℃),脘腹胀满,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左肺下野可闻及小水泡音,呼吸率30次/分,律尚齐,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上肺显示大片密度增高阴影。西医诊断属麻疹合并肺炎,中医诊断为麻疹(风寒外闭,麻毒内陷),处以透疹解毒汤加减方与麦迪霉素等药,频频交替口服,然而,时逾2日,病并未退。复察其证,辨为湿热内蕴,易惯用之三仁汤加味以透化,同时肌注链霉素,静滴氨苄青霉素(含有安慰病家之意),效果亦差,至20日清晨,体温升达39.4℃,嗜睡不醒,目眶深陷,举家皆慌,查血与大便报告:Hbg/L,WBC3.8×10^9/L,其中N0.63,L0.37,大便为黄褐色粘液状,小便涩少。至中午出现点头呼吸,心率次/分,经临时处理,略有好转。再三分析无功之由,悟知此系心肾阳衰,水邪凌肺型麻毒内陷,体温高乃阳虚外越之征,立即停用前期诸药,改处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方:红参5g,附片3g,白芍4g,白术5g,茯苓6g,生姜3g,紫草3g,丹皮3g,蝉蜕3g,陈皮3g,灯心2g,先煎1剂,频饲。至当日16时,体温降为37.4℃,故继饲不止,夜间小便渐多,病情稳定。次日再处1剂与饲,神识转清,哭声渐出,胸腹出疹转为鲜红。药中其的,遂再守上方去生姜加干姜6g,元参3g,每日1剂煎服。24日复查血象:Hbg/L,WBC11.3×g/L,其中N0.73,L0.24,E0.3,喘息、唇燥已除,唯神疲纳呆,乃守上方加焦三仙、丹参等,日服1剂,至12月2日,精神恢复,二便正常,诸症消失,麻疹顺解,化验转常而出院。肺气以和降为顺,实又赖于心阳充盛与水道通调,一者有失,喘证立作。仲景最为得其妙者,如《伤寒论》第82条日:“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条又提及“其人或咳”,主张治用该方回阳为主,又兼保阴,其中“仍发热”更如拨云见日,三字点破虚阳外越之遁迹。后世《续名医类案》又出参附汤加桂之法,实为治喘法一大补益。此例则以阳虚水泛为主,而又兼麻毒内羁,与寻常虚喘病机迥异,又为《中医儿科学·麻疹》不备,故治于先贤妙法联珠之外,再入化瘀透解之品,固本之中寓以祛邪,俾阳复气充,水邪即随之而逐,表里因之和解,喘亦自然平息。作者简介赵斌(.5----),男,汉族,甘肃成县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从1972年8月起,跟师、专业学习中医至今,在认真积累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外妇儿等全科诊疗的基础上,并先后实现了以“四大学说”(中医学物质理论体系、中风病辨证论治新体系、输液反应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异物病因学说)和“四大疗法”(中医综合疗法、覆吸疗法、小剂量速治法、中医灌肠突击疗法)、2个创新专利(一种持续给药的握药套、一种持续给药的覆吸罩)为代表的系统学术创新。先后发表《浅论中国传统科学的物质体系》、《中风病辨证论治补要》等学术论文92篇;独著出版《杏林探幽》(24万字)、《中医综合疗法》(34.3万字)、《报晓曲》(14·6万字)等书3部,合著出版《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万字)、《中华效方汇海》(52万字)、《医古文注译解析》(24万字)、《常见病的中医特色综合治疗》丛书(分17册,万字)等7部;另有《中风病辨证论治新体系的创建与应用》、《关于中医学物质体系的研究》等8项课题先后荣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并曾应省内外学术组织邀请,先后赴省内外进行学术讲座交流。故此,曾先后13次荣获“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第二批)”、“甘肃省优秀专家(第七批)”、“全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甘肃省第四批及五级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陇南市领军人才(二批次,第一层次)”、“陇南地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称号;并先后被选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常委,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首届)副秘书长,甘肃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副主任委员,《甘肃中医》、《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委员,陇南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政协陇南市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政协成县委员会第六、七、八、九、十届常务委员等职。其事迹曾先后被《中国中医药报》、甘肃《发展》杂志、《甘肃科技报》、《陇南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编辑:杜鹏飞审核:赵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zlfxbyy/10989.html
上一篇文章: 最美战疫人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李艳萍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