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绿色疗法。
"三伏贴"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理论进行“冬病夏治”,“内病外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等中医传统理论,通过用特制膏剂对特定穴位贴敷,达到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益肾补阳,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伏贴”历史悠久,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清代名医张潞的《张氏医通》。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夏季三伏期间自然界气温高,气血趋于体表,机体阳气充沛,经络中气血旺盛,人体毛孔张开,正是扶正固本、滋养阳气,对各类秋冬春季容易好发疾病未病先防的有利时机。贴敷药物易于渗透体表吸收而达到驱邪外出,调理阴阳,增强体质的作用。因贴敷药物不经胃肠道代谢,故能保护脏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了打针吃药之苦。 我院开展此贴敷项目已有60余年,经几代医家博古采今,根据临床效果不断调配,形成独特配方。采用上等中草药,多为辛温走窜,透皮吸收好的地道药材,经过蒸馏萃取、粉碎过筛、乙醇提取、加压取汁等50余道加工工序,最终熬成特色膏剂。我院根据大连地区气候、地域特点制作的贴剂,经过数十年不断总结改善,临床效果显著,贴敷量逐年暴增。"三伏贴"主要功效是针对以下人群:1、秋冬季节因寒冷发病或加重,或者平素怕冷,遇寒凉病情加重等情况。比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人群。2、平时体质娇弱,易患感冒,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等。比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闻到异味或冷空气,会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人群。3、因患有某种疾病,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比如爱出汗、易反复感冒、常拉肚子等人群。4、妇科痛经(寒证)、少腹冷痛,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痛等。 “冬病夏治”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在使用的时候必须经中医辨证论治才会更有效。因为病与证不同,同病可能不同证。“冬病夏治”法适用于虚寒证,禁用于发热,糖尿病,结核病。若是热证,用此法则热更盛,属于犯忌。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皮肤感染,所以不建议进行这项治疗。注意事项 成人颈前(天突穴)贴敷2小时,胸、背部穴位贴敷3~6小时,腿部穴位贴敷6~8小时,小儿颈前(天突穴)贴敷1小时,胸、背部穴位贴敷1.5~3小时,腿部穴位贴敷3~4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贴药时间减半,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如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应立即去掉药膏。 贴敷过程中,应多饮姜汤、温水,以微出汗为宜。药饼贴好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大汗,否则固定药饼的胶布会脱落。贴敷时宜穿透气性能好的宽松衣衫,以布衣为宜。三天内忌食辛辣、腥发之品。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刺激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使用碱性香皂、或浴液,更不能搓贴敷部位,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 药物贴敷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红、肿、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或背部贴药处出现小疹、水疱等症状,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局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烫伤膏。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正常反应。如果水疱较大或有渗出,或者其它不耐受症状,应即时终止贴敷治疗,医院让医生处置,切忌自行处理。“三伏贴”具体时间:初伏:7月12日(星期三)---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星期六)---7月31日
闰中伏:8月1日(星期二)---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星期五)---8月20日
以上时间第一天:07:00—16:30
其 他:08:00—16:00
医院
dl-zyyy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lff/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