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导读
人们常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这话其实暗藏玄机。所谓心病,或是心里的坎儿一时半会儿迈不过,又或是真正的心病,倘若那颗小巧玲珑心生病了,比如风湿性心脏病,这“心药”就得因之而异了。对于这个十分棘手的“心病”,什么才是最佳的“心药”?中医个性化治疗是王道!
随着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疾病有一个发展转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而在治疗上,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虚实转化,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和“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方法。
一、心气虚主症:心悸神倦,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数或结代。
兼症:①短气自汗,语言无力,口干舌燥;②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便稀浮肿;③腰膝酸软,气喘肢冷,尿少浮肿。
辨证:心悸,即病人自觉心脏跳动不安,是风心病的一个主要症状。气虚心悸的临床特点是:病人有“心中空虚,惕惕而动,息则减,动则甚”的自觉症状,而且兼有神倦、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数或结代等心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若心气虚累及肺气,则见短气自汗,语言无力,口干舌燥;影响脾气,则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便稀浮肿;累及肾气,则见短气息促,活动尤甚,形寒肢冷,尿少水肿等症。
总之,风心病的早期,虽以心气不足引起的心悸为主,但往往进而导致脾肾阳虚,水湿内生,凌扰心神,而使心悸症状更为加重。所以,在《伤寒明理论》中亦有这样的论断:“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治法:本证应采取“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方法,来充实阳气的不足,扶助心脏的功能。但是,在心气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血行不畅或水湿内停,进而加重心气的负担,出现明显的心悸短气。所以在使用“补益”之法的时候,除重点应用补气益阳的药物之外,往往适当佐以活血化湿、安神宁心之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正气的恢复,而且有助于病邪的驱除,减轻心悸的症状。
另外,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精气、司气化,为先天之本,因此肺、脾、肾三脏的盛衰和心气的强弱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立方用药时,既要看到局部,又要重视整体,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视其轻重缓急,做出适当的处理。
方药:
①常用方:养心汤。
人参9g,黄芪12g,炙甘草6g,五味子6g,肉桂3g,当归9g,川芎3g,茯苓9g,半夏6g,酸枣仁9g,柏子仁9g,茯神9g,远志6g,水煎服。
②备用方:复脉汤、生脉散、归脾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济生肾气丸。
临床运用:养心汤中用参、芪、草、五味补益心气;肉桂温通心阳;归、芎活血;夏、苓祛扰心之湿痰;神、远、枣、柏养心安神以定悸。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温阳、活血去湿、养心安神定悸的作用。
若见脉结代、心动悸、短气少苔,为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方中去半夏、茯苓之温燥渗利,加生地黄、阿胶、麦冬,方中容有“复脉汤”益气补血,养阴扶阳;若见心悸短气、汗出、语言无力、口干舌燥,为心肺气阴不足,方中去半夏、茯苓、肉桂,加麦冬,方中即合“生脉散”益气敛汗,养阴生津;若见心悸体倦、食少便稀、面色萎黄则为心脾血虚,方中去半夏、肉桂,加白术、龙眼肉、木香,意取方中“归脾汤”之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如心悸头晕、浮肿、胸脘痞满、形寒肢冷,为心脾阳虚,方中去当归、川芎、柏子仁、五味子之滋补收敛,加白术,方中即合“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振奋心阳;若见腰膝酸软、气喘肢冷、尿少浮肿,为心肾阳虚,肾虚不能纳气,阳虚不能化水,方中宜去活血安神的药物,加地黄、山茱萸、附子、泽泻益肾纳气,温阳化水,亦可用“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
二、心血瘀主症:心悸怔忡,两颊紫红,胸闷胁痛,颈静脉怒张,指甲青灰,唇青舌紫,脉象细数或结代、促。
兼症:①痰涎壅盛,胸满气逆,不得平卧,或有咯血;②少食身重,胸腹胀满,浮肿便稀;③肢体浮肿,身半以下较重,小便不利,手足逆冷;④胸胁胀满,胁下癥积。
辨证:气为血之帅,心阳不振,气衰血滞,则见颈静脉怒张,唇青舌紫,指甲青灰,胸痛心悸等本虚标实、心脉瘀血的证候。
《景岳全书》说:“病有标本者,本为之源,标为之变。”标和本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的,本可转化为标,标亦可发展为本。在发病初期,往往以气虚为本之源,瘀血为标之变。血瘀在一定条件下,可由标之变转化为本之源。如证中所见,肺失肃降所致的湿痰胸满、脾失健运表现的少食腹胀,肝失疏泄出现的胁下症积,肾失温化所致的尿少水肿,皆为源本瘀血变化而生的标证。
治法:本阶段的主要病变为心气虚衰,瘀血内阻。实践证明,“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反与好血不相能”,因而心悸、痰喘、水肿诸症随之而生。治疗必须根据“急则治其标”、“通可去滞”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泄湿豁痰、利水消肿的方法,以达到血活、脉通、痰降、肿消,“邪去正自安”的目的。
方药:
①常用方:血府逐瘀汤。
桃仁9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赤芍9g,川芎3g,柴胡3g,枳壳3g,甘草3g,桔梗6g,牛膝9g,水煎服。
②备用方:桃红四物汤、苏子降气汤、实脾散、附子汤、五苓散。
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血行不畅、胸中瘀血的主要方剂,其中主要用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逐瘀生新。因为血滞则气亦滞,气行则血行,故在活血祛瘀的同时,用四逆散,畅胸中气滞以行血;血瘀胸中,气滞血府,故加桔梗取其宣上行气以活血;血瘀胸中,脉络痹阻,故用牛膝导下通脉以活络。方药合剂,可使血活气行,心气得畅,心悸则宁。故《医林改错》中指出:“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可谓治疗血瘀心悸的经验之谈!
血瘀胸中,水气射肺,症见胸满气逆,痰涎壅盛,加葶苈子9~15g、苏子9g,必要时,先用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温化痰湿;如脾失健运,纳呆腹胀、浮肿便稀,加人参6g、白术9g、茯苓12g,亦可暂用实脾散,温中健脾,化湿消肿;如肾阳虚衰,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浮肿较重,方中去四逆散加附子9g、肉桂6g、猪苓12g、泽泻12g,亦可先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温阳利水。
三、心气脱主症:呼吸短促,汗出肢厥,恍惚头晕,脉微欲绝。
辨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此可知阳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上述气促、汗出、肢厥、神昏、脉微等症,皆为元气欲散、真阳欲脱的危候。
治法:“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在气散形亡的危急时刻,急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首先争取“气聚形存”,但“积日之虚,衰亡之阳,非暂补可回”。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后,继用扶阳益阴、补阴纳阳的方法进行调理。方如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炮姜、炙甘草、熟地黄、当归)、养心汤、复脉汤。
总之,风心病的证治,主要掌握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转化。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方法。这里的“标实”主要是指瘀血、痰涎、癥积、水肿等症状而言;“本虚”是指心气不足而言。发病初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本虚”而不是“标实”,所以用养心汤或复脉汤补心气、益心阳,是一个根本原则。但是,客观矛盾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心气虚,在病变过程中,可由虚生实,转化为瘀血、痰湿、水肿等标实的病证。这时宜用血府逐瘀汤、苏子降气汤、五苓散等活血化瘀、降气豁痰、利水消肿的方法以泻其实。因为这种方法,只能暂用,不宜久服,所以称为“急则治其标”。而临床往往根据病情的先后、轻重、缓急,采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的方法。如血府逐瘀汤加附子、肉桂、猪苓、泽泻,取其活血祛瘀,温阳利水;苏子降气汤合生脉散,意在理气豁痰,补气益阴;真武汤合五苓散,用于温阳利水等。
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决不能绝对化,在急的时候未尝不须治本。如病情发展到阳气暴脱,急用参附汤回阳救逆,就是治本;养心汤在缓的时候用半夏、茯苓化痰去湿,也是为了治标。总而言之,不论标本虚实,急者先治,缓者后治,是一个根本原则。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周次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洪春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太原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lff/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