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晋唐间广为流行的“脚气”病并非马来西亚丝虫病、腺鼠疫或现代医学分类下的“脚气病”,而是多种矿物药中毒综合症与生活方式病的总称,其发病机制与中古时期的服食之风有关。古典脚气的主要症状是药物中毒性肝肾功能损害、风湿性疾病及其并发症,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多发性神经炎与风湿性关节炎。
脚气是晋唐间流行病,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较早对其传播过程及临床表征进行了描述: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上,则杀人。
葛洪24岁后即长居岭南。据他观察,此病最先在岭南地区出现并逐渐向江东蔓延。正因如此,最初善治脚气者多系岭南人士。《太平御览》卷七二四《方术部五·医四》引《千金方序》云:
沙门支法存,岭表人……自永嘉南渡,士大夫不袭水土,多患脚弱,唯法存能拯救之。又曰:仰道人,岭表僧也……因晋朝南移,衣缨士族,不袭水土,皆患软脚之疾……此僧独能疗之,天下知名焉。
脚气历六朝隋唐而不衰,且有自岭南向全国辐射之势,至初唐孙思邈时,“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此种情况直至宋代才渐趋消歇。
古典脚气究系何病,目前学界尚有争议。概言之,主要有脚气(Beriberi)、马来西亚丝虫病(MalayanFilariasis)、腺鼠疫(BubonicPlague)和汞、铅、砷中毒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四种观点。古典脚气的研究现状正如K.W.FAN在《中古国的“脚气”病》中指出的那样:“从侯祥川到廖育群,对‘脚气’和脚气病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断言其相同到否认其一致的重新评估的过程。这种重新评估不仅涉及到‘脚气’与脚气病两个名称是否可以互换,还涉及到古代的疾病能否为现代观念与分类下的术语所理解的问题。”本文将对上述观点一一进行考辨,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古典脚气与马来西亚丝虫病、腺鼠疫
范行准先生在《中国病史新义》中提出干脚气应称作“脚弱”或“脚弱流肿”,而脚气病为马来西亚丝虫病(MalayanFilariasis)的专称。笔者认为,古典脚气并非马来丝虫病。据范先生所言,农民感染丝虫病的机会最多,“因为在田中劳作,频繁地接触病毒,故十九都被感染,对他们的健康威胁最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六朝的衣冠士族虽然有自己的庄园,且喜欢游山玩水、四处采药,但毕竟养尊处优,恐不会像农民那么容易罹患此病。马来丝虫病早期症状表现为急性周期性淋巴发炎,先有腹股沟(上肢则在腋部或肘部)淋巴结肿痛,伴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甚至昏睡等,其后肢体(多在下肢)内侧可出现红线,向远端蔓延。小腿伸面及踝关节周围常有丹毒样皮炎,呈周期性发作。疾病迁延既久,淋巴管炎反复发作,导致下肢渐进性肿胀,被称为“象皮腿”。无论是早期症状、发病部位还是预后转归,马来丝虫病都与“得之无渐”、“多不即觉”、“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不即
治,转上入腹,便发气上,则杀人”的”古典脚气”不同。我国古代医学有着建立在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的独特分类体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三已有丝虫病的相关记载:
(月扁)病者……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壮热。其发于脚者,患从鼠起,至踝。赤如编绳,故谓月扁病也。发于臂者,喜掖下起,至手也。若不即治,其久溃脓,亦令人筋挛缩也。其著脚,若置不治,不消复不溃,其热歇,气不散,变作尰。脉缓涩相搏,肿(月扁)已成脓也。
而对于古典脚气的各种症候,巢元方则在同书卷十三中分八节详述,可见在隋代医家已然从临床上对古典脚气与马来西亚丝虫病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古典脚气也不是腺鼠疫(BubonicPlague)。符友丰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提出“古典脚气”为腺鼠疫,此观点或可商榷。腺鼠疫是耶尔森氏鼠疫杆菌通过感染的跳蚤叮咬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感染者经过2-6天的病菌潜伏期后会突现高烧、头痛、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呕血、皮肤黑斑及多部位(腹股沟、腋窝、脖子)疼痛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同时伴有不安、焦虑、精神混乱、幻觉等。某些特定的细菌蛋白抑制了人体的免疫反应,加上鼠疫杆菌释放的毒素,人很容易进入休克并继发器官衰竭,死亡率超过50%。即使在今天拥有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死于本病。中古时期罹患脚气者众,所谓“衣缨士族,不袭水土,皆患软脚之疾”。若古典脚气真是腺鼠疫的话,那么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流行病爆发,根据我国古代的著录体例,无论史书还是书都会将之目为大疫而非称为脚气。事实是,我们在脚气的治疗中鲜见医家组合重用黄连、大黄、金银花、连翘、穿心莲、犀角、牛黄、红景天、黄岑、知母、石膏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疫病用药,反多见除湿止痛、解表散寒之品。此外,历代医家也都强调针灸疗法对古典脚气的作用。孙思邈说“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徐思恭云“脚气之病,疗乃百途,故须原始要终,察其形证,依穴针灸,当病用药,如得其由,略无不病瘥”,可见对鼠疫杆菌没有杀菌作用的针灸能够有效地治疗脚气。同马来丝虫病一样,将腺鼠疫与古典脚气相比较,无论是早期症状、发病部位、治疗方法还是预后转归,都提示两者不是同一种疾病。
二、古典脚气与现代“脚气病”
以前受“科学史”书写中“构建历史”倾向的影响,论者往往将古典脚气简单地等同于今日临床上的脚气病(Beriberi),不少医学史也采纳了这一说法。笔者认为,古典脚气不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维生素B1以辅酶形式参与人体内糖的分解代谢,可以保护神经系统、促进肠胃蠕动,因其无法在人体内合成,故必须每日补充,成人的建议摄入量为每天不少于1mg。作为主食的粗粮加工得越精细,维生素B1的损耗就越大。若长期以精白米为主食而又缺乏必要的副食补充,人就会出现四肢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等脚气病症状。正是基于现代营养学的共识,不少研究者认为,世族永嘉南渡后改食缺乏维生素B1的精米,故多患脚气;隋以后运河开通、南粮北运,就出现孙思邈所说的“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的情况。表面看来,“脚气病”的种种临床症状确与古典脚气有诸多相同之处,然细考之则不然。
第一,脚气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长期食用碾磨过的精白米和面粉而又缺乏其他杂粮和多种副食品的补充。这与晋唐士人的实际情况不符。食精白米导致古典脚气流行的说法很难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南方种植稻米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何以至晋代此病才突然流行?宋以后水稻种植空前发展,何以此病不再集中爆发?南粮北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北方的饮食结构,北方人是否放弃了面食而改以精白米为主?据侯祥川先生《营养缺乏病纲要及图谱》,持续给予人缺乏维生素B1的食物21星期后会出现脚气病的症状。晋唐士人的饮食会如此单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南方贵族饮食之丰盛在楚辞《招魂》中已可见一斑: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醎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鼈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南朝宋谢灵运的《山居赋》中更是飞禽、走兽、游鱼、谷物、蔬菜、水果无所不备,历来被认为是六朝世族庄园的真实写照。鉴于维生素B1缺乏症出现条
件极为严苛,而晋唐士人又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多种副食品的补充,包括富含维生素B1的动物内脏、瘦猪肉、豆类、坚果、蛋类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典脚气并非现在的“脚气病”。
第二,大量的临床治疗实践表明,古典脚气与维生素B1缺乏无关。侯祥川《我国古书论脚气病》曾对从晋葛洪到唐孙思邈用来治疗古典脚气的主要药物的维生素B1含量进行了统计。侯先生的本意旨在说明这些药物能够治疗古典脚气是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B1。但据近年来治疗维生素B1缺乏症的临床实践来看,此结论或可商榷。脚气病的治疗一般每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mg维生素B1,每天1-3次,约2-14天后病情可以好转,具体治疗的注射量和预后时间的长短要视病情而定。对于具有“冲心”重症的脚气性心脏病患者,除上述常规治疗外,状消失后尚需每次口服10-30mg维生素B1,每天3次,疗程一个月,同时需纠正饮食习惯。然而在侯先生列出的药物中,牵牛子、发酵豆汁每百克的维生素B1含量为0.17mg,蜀椒、吴茱萸、黑大豆、葱白、苏子、杏仁、每百克的维生素B1含量分别为0.22、0.28、0.41、0.12、0.37、0.34mg,麻黄、独活、防风、防己、细辛每百克的维生素B1含量为0.09mg。这意味着如果古典脚气是今日临床上的“脚气病”,那么想达到治疗的效果,即使用含量最高的黑大豆补充维生素B1,一日用量亦达24kg,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孙思邈在讲到古典脚气的饮食忌讳时说:
凡脚气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麋、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差。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除了菘菜、蔓菁、鲤鱼这些可以”动气”的食物外,许多富含维生素B1的肉类也在禁忌之列。显然,中古医家并没有刻意挑选富含维生素B1的药物或食物对病人进行治疗或调理。如果晋唐士人确实患有“真脚气”,即使我们忽略治疗药物中维生素B1含量明显不够这一事实,那么在医师没有对疾病的充分认识、患者饮食习惯没有被纠正的前提下,停药无疑会导致复发,但事实是远未达到维生素B1临床治疗用量的药物却能使“仕望多获全济”。又,正如我们在上文曾提及的,针灸参与了古典脚气的救治且疗效显著。晋代的葛洪已然通过针灸大椎、百会、风市、三里、上廉、下廉、绝骨、伏免、犊鼻等穴位治疗脚气,唐孙思邈、徐思恭等医家又对葛洪、支法存以来的针灸疗法进行了改良,患者“无不病瘥”。此外,导引疗法亦可治疗古典脚气。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
初得此病,多从下上……以其病从脚起,故名脚气……养生方导引法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内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膝下,长舒一
足,仰足指向上使急……去脚疼、腰髆冷、血冷、风
痹、日日渐损。
无论是针灸还是导引术,这些在中古医家看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都无助于人体维生素B1的补充。综上所述,大量的中古医家临床治疗实践表明:古典脚气与维生素B1缺乏无关,它也不是现代的“脚气病”。
笔者认为,中古医家对”古典脚气”的流行有过分渲染之嫌。这并不是说患古典脚气的士人不多,而是相对于普通民众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衣冠士族
的患病情况受到了过分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开发移动app后台包食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lff/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