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礼
撰写
医院肾脏病科吴广礼
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可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当前急需明确CKD的病因并及早干预,从而延缓CKD的进展,改善预后。随着高血压、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多,相关继发性肾脏疾病势必大幅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环境污染恶化,以及农药、镇痛剂/草药、食品添加剂等广泛使用,都可能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生。因此,有必要重新分析我国的肾脏疾病谱。
一、中国CKD疾病谱的变迁
研究儿童肾活检病理资料(中国各地家医院例、年龄小于18岁)显示:微小病变(minimalchangedisease,MCD)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rimaryglomerulardisease,PGD)(29%),其次是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1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econdaryglomerulardisease,SGD)以过敏性紫癜肾炎(Henoch-Schonleinpurpuranephritis,HSPN)(13%)和狼疮性肾炎(lipusnephritis,LN)(9%)多见;紫癜性肾炎(23%)是小年龄儿童(0~12岁)的主要病理类型;MCD(33%)是青少年(13~18岁)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有研究将年龄≥65岁肾活检患者例与同期例18~64岁肾活检患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PGD(53.94%)多于SGD(36.49%);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最多(28.79%),其次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9.75%)、IgAN(9.64%)和血管炎(6.82%);与对照组比较,MN、DN、血管炎和淀粉样变性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IgAN、LN和MCD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低。山东省37家医院的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例合格标本中确诊PGD例(81.8%),SGD为例(17.5%)。在SGD中,LN最常见(27.6%),其次是HSPN(21.7%)、DN(21.6%)。DN患病率逐年增加,乙型肝炎相关性IgN肾炎患病率从14.7%下降至5.1%;淀粉样变肾病从2.2%增加至7%;DN在儿童占0.6%,在老年人高达40.7%。在PGD中,MN(43.3%)代替IgAN(34.1%)成为最常见的PGD。MN的比率从周期1的30.7%增至周期5的53.5%。各年龄段MN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IgAN是第1阶段和第2阶段PGD的主要病因;然而,其比例从第2阶段的41.8%显著下降至第5阶段的25.2%。PGD仍然是我们研究中最常见的肾脏疾病。MN代替IgAN已成为PGD的第一大病理类型。
回顾性分析年9月-年12月期间在中国中部地区10家医院接受肾活检的例患者的资料。结果:PGD占81.55%,SGD占13.02%。PGD以gA肾病(IgAN)最多见(43.45%),其次为局灶性肾小球肾炎(16.79%)、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MsPGN)(4.35%)、MN(13.28%)。60岁以下PGD以IgAN为主,60岁以上以MN为主。最常见的SGD为LN(47.35%)。IgAN、MN和MCD的患病率显著增加,而MsPG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LN的患病率显著下降。PGD仍然是华中地区的主要肾脏疾病。IgAN和LN分别是PGD和SGD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病变。
医院回顾性分析了年1月—年12月的肾活检(福建省及全国送检,标本来自于18个省区市)标本共例,去除资料不完整或取材不佳的病例及重复肾活检者例,其余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者肾穿活检病例例为分析对象。本组肾活检患者中,肾小球疾病仍是疾病的主体,共有例,占93.2%,其中PGD占72.5%,SGD占20.7%,其次为终末期肾病(1.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4%)及遗传性肾病(0.2%),无法归类的占3.9%。PGD病理类型分布特征:IgAN所占的比例最高(36.9%),其次为MsPGN(30.3%)、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0.7%)、MN(8.7%)、MCD(6.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4.4%)、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l.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1.2%)。本组全国(福建省)肾活检患者SGN病理构成:LN为41.8%(42.7%),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Bassociatedglomerulonephritis,HBV-GN)27.9%(34.3%),HSPN22.4%(13.9%),DN3.0%(3.4%),肾脏淀粉样变性2.1%(2.3%)。男、女构成比例:在SGD的不同病理类型比较上差异显著(P0.),LN性别构成比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其余HBV-GN,HSPN,DN,肾脏淀粉样变性,高血压肾损害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与—年比较,总体标本FSGS、MsPGN在2—年时期构成明显减少,而MN、MCD在2—年时期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福建省标本与全国总体标本一致,与—年比较,FSGS、MsPGN构成明显减少,MN、MCD所占比例增加。不同时间PGD病理类型的变化特点:本组PGD各病理类型在2—年间MN检出率与—年间比较明显提高。MN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分析MN检出率提高的原因有临床肾脏科医生更重视中老年患者肾活检、蛋白尿肾活检率远超血尿肾活检率、环境污染、有机溶剂大量使用、疾病诊疗水平提高、国家政策的改革、医保广覆盖率增加、就诊人数增多病例数大幅度提高等。
李文歌等检索了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SinoMed、VIP和万方数据库中从开始至年9月的英文和中文文章,确定了23项研究,涉及来自中国15个省市的例患者。结果显示,PGN和SGN的检出率分别为74%和22.1%。30年来PGN前5位类型分别为IgAN(24.3%)、MsPGN(10.5%)、MN(12.6%)、MCD(9.8%)和FSGS(4.6%)。SGN前4位类型分别为LN(8.6%)、HSPN(4.1%)、HBV-GN(2.6%)和DN(1.6%)。
为评价中国全面地理覆盖范围内各种病理类型PGN的构成,赵明辉等使用了涵盖万例患者的国家住院患者数据库。从出院诊断中提取诊断。结果显示,PGN患者占住院患者的百分比从年的0.80%下降到年的0.67%。PGN住院患者中,IgAN呈下降趋势(从年的19.0%降至年的10.6%),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呈上升趋势(从年的4.5%升至年的8.8%)。长江以北,IMN百分比与直径2.5μm颗粒物暴露之间呈正相关。长江以南,壮族人口比例与IMN发生频率呈正相关。总之,年至年在中国观察到PGN谱的变化,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在中国人群IMN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赵明辉等采用覆盖医院、涉及万例中国成人患者的全国大型住院患者数据库,调查—年我国CKD疾病谱。4.5%的住院患者(万例)被确定为CKD,从年(3.7%)至年(4.7%)的百分比增加。—年观察到DKD(19.5%比24.3%)和高血压肾病(hypertensiverenaldisease,HTN)的增加趋势(11.5%比15.9%),尤其是来自华北的城市居民。梗阻性肾病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年为10.3%,年为15.6%)。
近年来,无论是各地的研究还是综合性研究均发现,PGD仍然是最常见的肾脏疾病,但IgAN比例趋于下降,MN比例明显升高;继发性肾病中LN比例逐渐减少,DN和HTN逐年增加。尽管不同地域有关肾脏疾病谱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中国的CKD谱正在发生变化毋庸置疑,且随着时间和地理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变化制定CKD的防治策略。二、CKD防治策略
我国CKD的疾病谱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着变迁;为合理、有效地制定肾脏疾病的人群管理策略,亟须建立全国范围的肾脏疾病监测体系,及时捕捉疾病谱的变化。DKD和HTN占我国住院CKD患者的40.2%,提示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CKD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除了建立监测系统外,还需要从人群范围内加强对代谢性疾病导致肾脏疾病的防治工作。1.全社会都积极主动地防治CKD,进行全民普及教育和CKD患者群体教育。
2.加强早期防治,防止CKD的发生。一级预防是指对可能引起肾损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或控制,防止CKD的发生和发展。
3.积极延缓甚至逆转CKD的发展。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有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极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蛋白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延缓或逆转CKD的进展。三级预防是指对尿毒症患者各系统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其目的是降低尿毒症的病死率,提高其长期存活率。
小结:
地方性和全国性研究均显示,尽管PGD仍是最主要的肾小球疾病,但CKD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IgA肾病仍然是最主要的PGD,但患病率下降,MN患病率逐年增加。继发性肾病中DKD和HTN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应加强监测,做好预防。编辑:郑梦莹
排版:高冀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24期第20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zlfxbyy/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