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4月5日18:30—20: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王军丽、潘洋
参与学习同学:王冬美、余江、许美芸、郭艳红、赵惠华、杨宪鑫、张海连、曹莉、张晓卫等46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1.茯苓四逆汤医案三(冯世纶)
中寒停饮
赵某,男性,45岁,年3月18日初诊。于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时胃脘痛,泛酸,腹胀,欲呕,吐涎沫,心烦,口中和不思饮,小便少,时心悸,苔白根腻,脉沉细弦。证为中寒停饮,属茯苓四逆汤证:
茯苓12克党参1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胃脘疼减,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继随证调理月余自感无所苦。
本案为脾阳虚衰,中寒停饮,水气凌心之证。胃痛、腹胀、欲呕、吐涎、小便少均系阳虚饮停之症;阳虚不化,停饮上逆而扰心则心烦、心悸,故遣以茯苓四逆汤温阳益气,健脾化饮。
冯世纶是胡希恕的弟子,现在也在开展一些师承班,传承中医。这个医案不是一个很危急的情况,患者有一些基础病。不知道这里的茯苓四逆汤为什么没有用干姜,应该有干姜才对,因为患者有吐涎沫、心烦的证,也可能是漏记了吧。
2.茯苓四逆汤医案四(聂惠民)
水肿(风心病心衰)
姚某某,女,53岁,年5月初诊。患风心病多年,近日心慌,胸闷加重,气短乏力,心烦不安,下肢呈凹陷性浮肿,小便量少,大便稀薄,手足清冷,脉沉略弱,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证属心肾阴阳两虚而致,治以回阳益阴、化气行水,取茯苓四逆汤化裁。处方:茯苓15克,猪苓15克,党参15克,附片5克,炙草3克,泽泻12克,干姜6克,炒白术10克,桂枝6克。
七剂,水煎服。
药后证减,守方调治,服药十余剂,水消肿愈。
聂惠民临床疗效很好,我师父很敬佩她。这个医案所用处方实际上是茯苓四逆汤加上五苓散的架构,这样的架构很像真武汤,真武汤要多一个白芍。一个是回阳,一个是逐水,可以消肿。
3.茯苓四逆汤医案五(杜雨茂)
真阳欲脱——茯苓四逆汤救逆案
王某某,女,65岁,社员。患者年迈体弱,患有咳嗽宿疾,但尚能操作家务。忽于三日前咳嗽加重,略少量白痰,心悸、心慌、气短,面肢浮肿。医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给予西药治疗暂有减轻,带药回家续用又复无效,病势重笃,亲属皆至,为之准备后事。适我假期返里,急邀往诊,至其家见患者倚坐床上,面色青黄浮肿,气喘抬肩,时而以手抓胸,自云心中异常难受,烦躁欲死。诊其脉疾,且细浮无根,舌淡有裂,苔白薄润,口唇、指甲略青紫,额上出冷汗,下肢浮肿明显,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未解,足胫发凉,此乃少阴危证,真阳虚甚有亡脱之势。二便不利是因受纳水谷甚少,且因肾阳虚不能施化之故,并非实证,脉虽疾数但细浮无根,是虚阳外浮欲脱之象,并非热证,急宜温里回阳,用茯苓四逆汤加味。
处方:附片9克,茯苓12克,丽参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术9克,玉竹9克,急煎频服。上药连服二剂后各证渐减轻,已可平卧,心慌、气喘明显减轻,小便增多,浮肿略减,足胫转温,能进少许米粥,脉转细数无力,舌淡苔白有裂纹。阳气已有回复之兆,继用前方去桂枝,加当归9克,沙参12克以照顾阴血。服四剂后各证渐消除,嘱重饮食调理,月余后体复如初。
本案为少阴阳气虚甚,水气不化,虚阳上扰而烦,欲脱而躁,病情危笃,故处以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干姜配附子回阳虚欲脱之躁,茯苓健脾宁心安神安虚阳内扰之烦,人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配合桂枝、白术而成苓桂术甘汤,内可温心阳利水饮而制水饮上逆之动悸,外可祛水饮外溢之浮肿。处方精确,切中病机,故效如桴鼓。
杜雨茂这个医案是一个真正救急的医案。来看看这个方剂,里面用了高丽参,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党参了,救急的时候党参的效果就不行了;加了桂枝和白术,实际上就是茯苓四逆汤和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注意急煎频服,煮十分八分钟马上给病人喝,一边煮一边喝,救急时要这样才行的。李可老中医救急用的破格救心汤也是用茯苓四逆汤来加减的。
4.条辨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与调胃承气汤密切相关。可以把这两条合起来学习。这两条告诉我们:发汗既可伤阳,也可伤津液。伤阳者多从寒化,伤津液者多从燥化。究其原因,发病有寒热之分,有阴阳之别。这些都体现中医辨证思想不是机械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不恶寒,但热者”,“但”字有限定的意思,强调只有发热,没有恶寒。“不恶寒”,提示发热并非表证所致。发汗以后,津液耗伤,胃中干燥,虽表解而里未和,就会出现蒸蒸而热,也就是“但热者”。“实也”,阳明胃家实了。
虽然是阳明实证,但还没达到大便燥结的程度,只是蒸蒸而热,所以既不能用小承气汤治大便硬,也不能用大承气汤治大便燥结,只需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清胃泄热即可。
这一条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都是发汗后病不解,既有阳虚生寒者,也有津伤化燥者,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泄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泄热导滞。硝黄合用,正合《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辛苦”的原则,清胃热,和胃燥,泻热通便。但硝黄合用,泻下之力峻猛,往往可以直下肠胃,而在此用本方,旨在通过胃肠道来排泄体内的燥热、毒素。因此用甘草一味,甘缓和中,使硝黄峻下之力缓缓发出。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说:“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故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泄尽胃中无形结热,而阴气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气。其义亦用制胜,甘草制芒硝,甘胜咸也;芒硝制大黄,咸胜苦也;去枳实、厚朴者,热邪结胃劫津,恐辛燥重劫胃津也。”强调甘草能使硝黄留中的作用,实为中的之言。
“少少温服之”,取其微和胃气,治疗使用温热药物后所见的胃热谵语。“取一升顿服之”则是泻阳明实热以和胃除烦。这种一方二法的应用,值得注意和效法。
调胃承气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的临床应用,都体现了其泻热为主的作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本方加黄芩、栀子、连翘、薄荷,名“凉膈散”,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或胃热发狂及小儿急惊、痘疮黑陷等证。《卫生宝鉴》用本方加犀角、黄连,治面部燎热证。《医垒元戎》用本方加牛蒡子、寒水石,治大头病;又以本方加当归,名“涤毒散”,治时气疙瘩、五发疮疡、喉闭雷头。《试效方》用本方治消中,渴而饮食多。《温病条辨》导赤承气汤,即本方去甘草,加生地黄、赤芍、黄连、黄柏,治阳明温病,小便赤痛,大便秘结,时烦渴甚;新加黄龙汤,即本方加生地黄、人参、玄神、麦冬、当归、海参、姜汁,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增液承气汤,即本方去甘草,加生地黄、麦冬、玄参,治温病热结阴亏,燥矢不行,下之不通,口干,舌绛苔黄者。可见古代医家用本方的目的皆在泻热。
这个方的使用还是很多的,大家把握住一点,“蒸蒸发热”,脉数,但热不寒,舌质红,舌苔黄腻,就可以用这个方。还有一个要提醒大家:“少少温服之”,如果煮好一碗药,不要一次喝完,先喝三分之一,如果大便已通,就不用再喝了;没通的话再喝三分之一,大便通就不用喝了。
5.调胃承气汤医案
佟某某,女,26岁。患大便干结,数日一次,腹不满,牙床肿痛,口腔溃烂,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至午后日暮之时则头面烘热而赤,此证每月一发,多在月经来潮之前,病已一年。始以为胃肠燥热,欲投以调胃承气汤。待视其舌,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舌脉与证不合,分明有阳虚之征,于是又仔细询问,方知平素形寒肢冷,汗出恶风,且心下痞,月经提前,量少而色黯,伴腹痛。此属上热下寒证。
制附子12克(水煎煮)大黄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和汁兑服,三剂。
服药后牙痛、口渴、汗出、心下痞等证均消,大便转常。按往常月经应提前而至,但此次没有提前。上方加附子为15克,又服三剂后,月经按期而至。
本医案实际上用的是附子泻心汤,为什么放在这里呢?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主证与舌脉不合的情况如何处理。这个医案表现出来的主证乍一看很像承气汤,但是看她的舌苔和脉,又不大对,临床上这种情况就比较考验人,需要做一个判断。
6.条辨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腑证中五苓散证的证治。因为膀胱是寒水之气,所以太阳病里寒水证比较多。《内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说明太阳是本寒标热之经。
这一节要分两段来体会,“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为一段,是假宾定主的笔法。“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是另一段,才是条文的主题,就是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发汗太过,就会“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阳气有余,就会“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求诸于外,就要喝水来滋润胃燥。“少少与饮之”,这种欲饮水是一种病态,已经胃气不和,如果喝急喝多了,就容易产生停水的问题。“令胃气和则愈”,水到胃了,胃燥缓解,胃气调和,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就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胃燥较轻,尚能化生津液者,可以通过这种补水法来治疗,不必用药。胃燥较重,通常补水也不能自愈,要考虑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若脉浮,小便不利,胃热消渴者”,脉浮、微热,说明表不解。太阳之表叫太阳经证,经与腑如树之有枝也,是整体联系的。由于经表之证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气不利,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又会出现消渴。什么是消渴?渴欲饮水,饮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一天服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治风湿疫气,《博文类纂》记载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气蒸郁,令人骤病”,不但下雨,天气还热,地气向上蒸郁,自然界湿气太盛,使人发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猪苓、茯苓、泽泻,淡渗以利水,通利小便,导水下行;白术助脾气之转输,使水精得以四布,配茯苓,更好地起到健脾利水的作用;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又可散表邪。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而利水。“以白饮和服”,是便于干燥的药散吞咽;“多饮暖水”,可助药力以行津液而散表邪。本方通阳化气以利水道,外窍得通,则下窍亦利,所以说“汗出愈”。凡属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本方。
7.猪苓药解
味甘,平,无毒。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生山谷。一名假猪屎。
产我国四川及其他省山中,多生枫根下,结成块状。
味甘,性平,无毒。
猪苓为行水渗湿要药,主肿胀腹满,热渴懊,治淋肿,白浊子淋,尿闭,开腠理,泻膀胱。
凡草木所生之物,入土即放芽发叶,其有不放芽发叶者,则感地下阴湿,溃烂无余。惟茯苓猪苓,得木气而生于地下,既不茁萌挺茎,又不溃腐消败,是其却湿可知。乃复久而不变,则非特能却湿,且能化湿气为生气矣。虽然,茯苓可利水道,猪苓亦利水道,则凡木之苓皆能利水道,是猪苓不必定以生枫下者,且茯苓猪苓尽可混用。乃仲景书中茯苓猪苓,各自为功,又每相连为用,似若断难相混者,何哉?盖亦可察物理而知之矣。夫松之概挺拔劲正,枫之概柔弱易摇,松之理粗疏,枫之理坚细,松之叶至冬益苍翠而不凋,枫之叶至冬遂鲜赤而即落。是其一刚一柔,显然殊致,茯苓属阳,治停蓄之水不从阳化者,猪苓属阴,治鼓荡之水不从阴化者。是故仲景以猪苓名方者,其所治之证曰: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曰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曰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统而核之,莫不有渴。若五苓散则其治有渴者有不渴者,至茯苓入他方所治之病,则不渴者居多。盖渴者水气被阳逼迫,欲得阴和而不能也。与之猪苓,使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也。
或曰:“猪苓之化水与茯苓异,是则然矣。凡淡渗之物,皆上行而复下降,泽泻亦其一也。所以与猪苓茯苓异者,其旨安在?”是其义已见泽泻条中,所谓泽泻能使水中生气上朝,二苓则能化之者是也。惟五苓散猪苓汤用泽泻,使未熟之水就上矣。乃既用茯苓,使从阳化,又用猪苓,使从阴化,此则不能不剖其疑。夫水既曰生,则不使从阳化,何以令其熟,若使徒从阳化,又置渴于何所,此亦浅显易明,不劳深释者。
8.倪师说本草——猪苓
猪苓长在枫树下面,很像山猪的大便,所以叫猪苓。猪苓在经方里面是个利尿剂。但是中药的利尿和西药不一样,西药利尿时医生会告诉你要多喝水,中药利尿时不要喝水,“消渴”,渴得很重的时候,你一去利尿,反而渴止掉了。所以口渴不止,我们用猪苓还可以止渴。消渴的时候我们还在用猪苓,所以中药和西药不一样。中药利尿剂即使你开得比较过,但是病人绝对不会脱水。
除了小便不利我们会使用猪苓以外,在临证上,我们中医想了很多方法,比如说一个病人下利,我们用很多涩剂去固涩,他还照样下利,那怎么办?最后没有办法的时候,利尿。张仲景就说利尿哦,他讲利尿就讲完了,后面就没有方子了。那你要如何利尿?猪苓就是利尿的。
除了利小便以外,猪苓能够渗湿行水,肿胀腹满,小便不出来,泻膀胱,统统可以使用它。一般来说,主要是用在治疗热证上面,它能够治渴除湿。像腹满腹胀、肚子鼓胀,湿很盛,脾脏功能不行的时候,脾主湿,湿很盛的时候,我们会用一些利水的药,甘淡渗利的药,利湿,把湿排掉。猪苓就是很好的药。《药征》说,治渴而小便不利。
猪苓的剂量,你可以用三钱四钱五钱,小便不出来,六钱七钱都没有关系,他需要,就是以通为补。
猪苓的禁忌:猪苓利水的功能比较多,久服会伤到肾气;刘元素说,甘淡渗利的药吃太多会生燥,会亡津液,所以没有湿证的人不要随便使用它。
我们去膀胱结石、肾结石会用到猪苓,还要用滑石、戎盐、茯苓、泽泻,这个药下去以后石头动了,石头排出来,那个石头很大,有很利的边角,会把尿道割破,小便就会带血,那怎么办?就加点阿胶嘛。一看这个方好像猪苓汤哦,对,所以以后我们在讲方子的时候你就会看得很清楚。
(整理:王军丽)
关于《伤寒论》学习小组
《伤寒论》学习小组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中医学习小组自组织,由一批亲近传统文化、信仰中医的义工朋友共同发起,旨在带动热爱中医、有心学习并有行动力的朋友从零开始学习中医,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亲近和传习中医等本土文化,为中医扫盲贡献微薄之力。目前已有近余名来自北京、安徽、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海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云南、上海、黑龙江、甘肃、江西、青海、香港等省份及美国的师友在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学习小组每周的周日晚上6:30—8:30在钉钉app的群里通过直播和视频会议集体学习,平日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zlfxbyy/1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