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心病治疗 >> 风心病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中药茯苓

来源:风心病治疗 时间:2017-11-28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因其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故古人谓之为“四时神药”。那么,茯苓在临床应用上有着哪些具体功效呢?医院毛喆医师来了解一下:

茯苓的性能特点是主“下行”而培脾土,熟悉此特点,是合理应用该药的关键。

茯苓的整个生命过程都伏藏于地下,不外透生苗,无枝无叶无花无果,其气集中于下,故药性主下行。因为性善下行。因入肾、膀胱经,可以利小便;入心经,可以宁心安神。

茯苓为利水渗湿的要药,举凡水肿、小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者,皆可用其下行渗利之性加以调治。如治疗水气停蓄之小便不利、口渴,常与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大腹皮、车前子、瞿麦等同用,如五苓散。治疗水肿兼阴虚之小便不利、心烦等,可与猪苓、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治疗水气在四肢之四肢肿重,配伍黄芪、防己、桂枝、车前子、丝瓜络等,如防己茯苓汤,其中茯苓用量应为黄芪的二倍。在临床用防己茯苓汤为主,治疗四肢沉重肿胀,多取佳效。

茯苓善利小便,若小便自利的患者,应慎用。正如《伤寒论》96条及条所云,“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小便利者,去茯苓”。

茯苓药性下行,还体现在安定心神方面,可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健忘、烦躁等,常与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远志、酸枣仁、当归等同用,如归脾汤。《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定志小丸(生晒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加入桃仁、桂枝、大黄、百合、甘草等,治疗精神分裂症表现为间歇性的烦躁、妄言、妄听、妄觉等,有一定疗效,供参考。

茯苓药性趋下,又可引阳下行。《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六味回阳饮的方后云:“若虚阳上浮者,加茯苓二钱。”但这一功用,临床往往易被忽略,临床医师应予注意。

茯苓的另一个药性特点是培脾土。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禀土气至厚,故能培补脾土,健脾益气。加之本品具有利水之功,水湿去则脾自健,所以茯苓是一味健脾利湿的常用药。可以用茯苓配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配人参、白术、薏苡仁、山药、莲子、桔梗等,组成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湿盛之泄泻;配藿香、厚朴、陈皮、苍术、滑石、神曲等,组成加减正气散,治疗湿盛伤脾之泄泻、腹胀、纳呆、舌浊;配半夏、陈皮、炙甘草,即二陈汤,治疗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配桂枝、白术、炙甘草,即苓桂术甘汤,主治痰饮,若加入泽泻、瓜蒌、薤白、丹参等,治疗水饮上凌心神之心悸、胸闷、脉弦等有效,现在可用茯苓治疗冠心病、风心病。

此外,外用茯苓具有很好的润肤、保湿之效。正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六》所记载:“治肤色粗陋,皮厚状丑方:白蜜和茯苓粉,敷之,七日愈。”可供参考。

茯苓为干燥菌核入药,菌核自内而外,分为四个部分,即茯神、白茯苓(茯苓)、赤茯苓和茯苓皮,分别作四种药物使用。茯神居于中间,长于安定心神。白茯苓既能安神,又可健脾,且能利水。赤茯苓药性偏凉,功能清热利水,主治湿热内盛之小便不利。茯苓皮在最外层,皮可达皮,功擅利水消肿。

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缩力,促进免疫功能,保肝,降低转氨酶,抗溃疡等作用。

以上就是茯苓在临床上的主要功效应用,大家可以参考应用。

赞赏

长按







































昆明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yzl/1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