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现在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请不要放松防护意识,勤洗手,多通风,聊天见面保持距离,外出游玩请不要扎堆~!
年轻人强化血糖控制有什么好处近年来,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标准可谓越来越严格。严格控制血糖是指尽可能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4.4~8.0mmol/L,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如此严格地控制血糖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请看以下事实:
上世纪80年代初,北美进行了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DCCT)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该研究将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一般水平血糖控制及严格血糖控制进行对比研究。6年后,一般水平血糖控制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9.2%,严格控制组为7.2%,后者大血管病变(冠心病和脑卒中)比前者减少50%。英国大规模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证实,糖化血红蛋白值每下降1个百分点,糖尿病死亡率下降21%,心肌梗死下降14%,微血管病下降37%。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都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着减少糖尿病死亡率及慢性并发症。因此,为了减少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延长生命,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原则上对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
哪有三类人不适合严格控制血糖然而,有一般原则,就必有特殊情况,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严格的血糖控制带来的直接不利即是低血糖发生率不可避免地增高。偶尔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只要适当进食即可很快恢复,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但严重低血糖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给机体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以下人群不宜过份严格控制血糖,以避免低血糖反应:
(1)10岁以下儿童
由于孩子们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程度及范围变化较大,又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频繁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对全身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发育带来损害。对这部分患者宜将血糖控制标准适当放宽,以保证良好发育为前提,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非空腹9.0~10.0mmol/L即可。
(2)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
需要提醒的是,超过70岁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血糖控制不可过严,否则由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而未及时处理,很可能短期内带来严重后果,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引起严重的后果。
(3)已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如已经发生晚期视网膜病变、晚期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宜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控制标准。
对以上人群适当放宽控制标准的目的,是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非血糖“越高越安全”。这个“度”的掌握,需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因人而异,方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严控血压对糖尿病病人有什么好处有一个患者患糖尿病5年了,最近血压偏高,需要吃降血压药吗?我回答他,根据你血压偏高,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检查、诊断和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而不仅仅是服用降压药。有条件最好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看一看自己是否真的有高血压,以及血压最高和最低的程度和发生时间。有高血压还是要早治疗为妙。
控制好血压,才有助于收到较好的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目前,已证实有一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即我们平常所见的开博通、依那普利、洛丁新、抑平舒等,可以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减少微量白蛋白尿,逆转或减缓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或发展。一般要求降血压控制在/80mmHg为宜。
如何加强生活中的自身保护生活中注意防烫伤,冻伤,跌倒等,这对于老年患者格外重要。因为患者多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皮肤失去自我保护的感觉面对痛觉,温度觉都不敏感,加上容易存在骨质疏松,容易由于外伤而发生骨折。患者骨折后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因此这几个方面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戒除不良嗜好能减少糖尿病的损害吗糖尿病患者要戒除不良的嗜好,如吸烟,过量饮酒,持续打麻将,生活无规律,都不利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尤其是药物治疗时,更是不利。饮酒可减少血糖在肝内合成肝糖元而升高血糖,长期饮酒可致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本身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血脂较高,饮酒更加重了这种损害。
持续打麻将对腰肌、心脏都有不良的刺激;吸烟时,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冠状动脉和下肢小动脉的痉挛以致缺血缺氧,可以引起心肌缺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诱发加重心绞痛及下肢血管病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戒除不良嗜好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和血脂血糖、血压和血脂这三个方面达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一般通过监测来调整药物用量用法甚至药物种类。一般血糖三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平时不定期监测8次血糖(三餐前后,晚上睡前,凌晨三点);血压经常自测,血脂两到三个月测一次即可。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有哪些好处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可以:
鼓励病人积极参与糖尿病的治疗,增加病人治疗疾病的责任感;
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能教育病人如何控制血糖,增加治疗的自觉性;
及时发现低血糖;
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和最佳治疗方案;
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未完待续)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倪青)
图片来自:网络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sszl/1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