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筛早治,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肾脏病变
随着蛋白尿的增加,糖尿病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3];同时,蛋白尿还与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1]。但是,鉴于伴蛋白尿的病人较难识别、筛查意识薄弱、患者配合度不高等原因,我国糖尿病患者肾病的筛查诊断率较低,就诊时往往已经出现严重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无力回天。王颜刚教授指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医院医院,都应该重视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去。早筛早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肾脏病变。王教授说,对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确诊时就应该筛查糖尿病肾脏病变,以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筛查[1]。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妊娠糖尿病(GDM)也应该定期筛查糖尿病肾脏病变。有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每四个月筛查1次,正在治疗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可以每个月进行检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多管齐下?,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需综合管理
如何才能做好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防治呢?除了早期筛查,王教授认为,?多管齐下?的综合管理,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有效的手段。
■生活方式干预[4]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戒烟、限酒、限制盐摄入(<6g/天)、控制体重等,有利于减缓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在总热量控制方面,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应使患者维持或接近理想体重。对于非透析的肾病患者,蛋白质摄入大约应为0.8g·kg-1·d-1,摄入的蛋白质应以生物学效价高的优质蛋白质为主,可从家禽、鱼等动物蛋白中获得。注意避免高蛋白饮食(1.3g·kg-1·d-1),控制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5%。长期规律的、合理的运动可减轻体重,改善脂质代谢,控制血糖、血压,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肾病的防治。推荐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与心肺功能相匹配的运动。■控制血糖多个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已显示,严格降糖治疗无论在T1DM还是T2DM均能延缓肾病的发生和进展[5,6]。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般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7%,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1.73m-2者HbA1c≤8%[4]。■控制血压[1,4]严格控制高血压能明显减少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非妊娠成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90mmHg以下。对伴有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可能获益更多。对于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如伴高血压,推荐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不仅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而且能延缓肾病进展。■纠正血脂异常[4]心血管疾病增加CKD患者死亡风险,而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选择他汀类等调脂药物治疗时,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首要目标,非HDL-C作为次要目标。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病史或eGFR60ml·min-1·1.73m-2等极高危患者LDL-C水平小于1.8mmol/L,其他患者应小于2.6mmol/L。此外,王颜刚教授强调,重视血糖、血压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的评估,保持平稳的心态、使用部分中药制剂对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防治也有一定作用。重视新型降糖药物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自年RENNAL和IDNT研究后,近20年没有发现延缓CKD的治疗手段。随着新型降糖药物的问世,各项大型临床研究不断公布,使得原本肩负降糖任务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承担起保护心肾的重大使命。
某些SGLT-2抑制剂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研究结果显示[7],SGLT-2抑制剂不仅可改善肾脏“软终点”(尿白蛋白排泄量),延缓甚至逆转蛋白尿进展,对“硬终点”(包括eGFR下降≥40%或血清肌酐加倍、终末期肾病或肾替代治疗、肾病死亡)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一些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对肾脏“软终点”具有改善作用,对“硬终点”的改善目前仅有探索性分析的数据。因此,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7,8],对于T2DM合并CKD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加用SGLT-2抑制剂;若患者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建议选择联合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总结
糖尿病伴发肾脏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但筛查诊断率较低。尽早筛查尽早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多重危险因素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对于已经确诊为CKD的T2DM患者,还可以选择SGLT-2抑制剂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
专家简介王颜刚教授
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科主任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中医药学组副组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主任委员等
参考文献:
[1]贾伟平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中华糖尿病杂志,,10(1):4-67.
[2]DuanJ,WangC,LiuD,etal.PrevalenceandriskfactorsofchronickidneydiseaseanddiabetickidneydiseaseinChineseruralresidents:across-sectionalsurvey[J].SciRep,,9(1):.
[3]FoxCS,MatsushitaK,WoodwardM,etal.ChronicKidneyDiseasePrognosisConsortium.Associationsofkidneydiseasemeasureswithmortalityandend-stagerenaldiseaseinindividualswithandwithoutdiabetes:ameta-analysis[J].Lancet,,():-7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华糖尿病杂志,,():15-28.
[5]DCCT/EDICresearchgroup.Effectofintensivediabetestreatmentonalbuminuriaintype1diabetes:long-termfollow-upofthe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sTrialandEpidemiologyofDiabetesInterventionsandComplicationsstudy.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10):-8.
[6]UKProspectiveDiabetesStudy(UKPDS)Group.Intensiveblood-glucosecontrolwithsulphonylureasorinsul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sl/1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