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专家程莘农
程莘农,年生于江苏淮阴。年随父攻读中医,并亲承淮阴名中医内、妇科专家陆慕韩先生传授。弱冠悬壶,力学不辍。年取得中医师合格证书。解放初期先后在江苏清江市中西医进修班、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他勤奋钻研,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担任针灸教研组组长。
年被聘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曾先后讲授《难经》、《中医基础》、《针灸学》等课程;并任该院针灸医院针灸科组长。担任过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学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等职。
程莘农数十年如一日,勤于临证,博览古籍,学验俱富,兼采众长,并多方访师问业。他精研针灸医术,对《灵枢》、《难经》研究颇深,著有《难经语释》、
《难经概述》等著作,并参加了全国针灸统编教材的编审工作,主编了《简明针灸学》、《中国针灸学》等教材。于江苏省工作期间,积极组织针灸巡回教学,推动了当地针灸学术的发展。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乃程莘农一贯主张。他认为中医针灸学是从大量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必须立足于临床,才能有所发扬。长期以来,他每天旱晨提前应诊,六点半即开始诊治病人,日治百余人,疗效卓著。曾有一位某国大使夫人,因患坐骨神经痛,起坐步履艰难,而求治于程莘农,经针灸治疗3次,即痛止病除,活动如常。使得某国大使对中国针灸学术,赞叹不己。
在强调中医针灸要以临床为主的同时,程莘农仍要求注重阅读医经原文。他推崇杨继洲名言:“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之流,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因此,源流并重才能较完整地继承和发扬针灸的精华。他临证时强调辨证论治,因人择法,在取穴、手法等方面亦多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他认为辫证宜精,认证宜准,治疗宜坚,不要一天一改穴,三天一变方。须知治疗疾病亦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坚持守方治疗始能奏效。如治疗某心气不足,血络瘀滞(风心病)的患者,取内关、膻中、心俞、膈俞、肺俞、三阴交为主方,先后经治3个月,连续针灸43次而不更方,终于使自觉症状消失,并能坚持工作。
针灸临床取穴之多少。历来并无定论。《医学入门》云:“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程莘农则认为取穴要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故取穴多少,不能胶柱鼓瑟,一概而论,故在临床取穴时,有少至1~2穴者,亦有多达15~20穴者。例如有一患者,上臂外侧疼痛一月余,取阳溪1穴,阿是2穴,针4次痛即止。另一患者为肝阳上亢,引动内风,症见眩晕,左半身麻木,活动受限,针刺百会、风池、地仓、颊车、合谷、三间、外关、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太冲等15穴,以平肝潜阳熄风。次日血压降至正常,25次后症状完全消失,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辨证准确与坚持守方是针刺治疗疾病的主要环节,但正确运用针刺手法,也是针灸治病的重要因素。程莘农强调运针要具有“手如握虎”之力,要专心致意,方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如此方能使针达病所,气血和调,正胜邪祛。他在临床中重视手法。但反对一些炫奇神秘色彩的手法。程莘农的手法特点是轻巧
利索,准确迅速。仅进针这一操作,就将点穴、押指、穿皮、进针等动作融合在一起,并能在1.2秒钟内完成。这一进针确有无痛、快速等优点,深受患者的好评。
在中医针灸临床和教学的30余年中,程莘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努力扶掖后学,参加了余班次的针灸教学工作。近几年来,他指导了十几名针灸硕士研究生,培训了一批既有理论又有临床能力的针灸人才。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针灸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国外来华学习针灸的人员日益增多。程莘农自年开始专力从事国际针灸教学,并担任国际针灸教学的主要负责人。10年来,他在国际针灸教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0名国外针灸学员,许多学员赞扬程莘农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认为学习针灸必须在实践中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程莘农先后应邀前往日本、加拿大、印度、菲律宾等国考察和讲学,他在日本大阪针灸师会上宣读了“交经八穴理论初探”的论文,首次对交经八穴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引起了到会针灸师的重视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zlfxbyy/1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