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超
青岛名流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叠合剪力墙体系全自动生产线的生产质量及工艺管理的核心在于在全自动化生产的强制性节拍和稳定的质量波动、成体系的工艺工法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产线平衡”。自动化产线“产线平衡”的基础就是稳定的生产节拍,稳定的生产节拍是产效达成的重要组成,“节拍”(Cycle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工作日(或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有节拍就会有“瓶颈”,这些“瓶颈”不仅仅是节拍的瓶颈,更直观的反映是质量和工艺的瓶颈。众所周知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生产瓶颈往往是“质量瓶颈”,究其原因是IE的概念在引入后有所偏差,片面强调“产效”至上,无限提效的思想所导致的无底线的“偏执”。在此思想的基础上,考虑到现实经营成本,国内生产单位往往不会考虑升级设备或工艺,而更多会采用“添油”战术,直接投入大量人力来解决“瓶颈”问题。而众所周知,生产五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生产瓶颈就变成了“质量瓶颈”,最后往往是降低质量标准来达到所谓“消除瓶颈”的“伪提效”。因此国内的生产质量及工艺管理如果不优先考虑“节拍”,无论理论有多“高大上”,往往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叠合剪力墙体系全自动生产线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制性节拍”,核心基础是完备的设备设计和严密的程序逻辑。因此叠合剪力墙体系全自动生产的质量及工艺管理的出发点优先考虑“节拍”,不仅可以达到最优的“质量成本”还能保证质量管控效果最佳,从而达到“产线平衡”,这就使得质量及工艺管理的出发点具备可落地的基础。
以“节拍”为基础出发点的质量及工艺管理是自动化产线的质量管理基础,也是叠合剪力墙体系全自动生产线的工艺质量管理基础。
目前国内的叠合剪力墙体系的构件工厂采用的设备都是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设备,大多数人认为既然是全自动化设备,是否就可以不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yzl/1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