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工厂旁的南钢智慧运营中心,记者一行立刻感到一股冷气扑面而来,与刚刚产线上的闷热形成鲜明对比,当年产线上的工人,大多已转移到了这里。站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只见42米宽的数字显示大屏播放着生产场景的孪生动画,火红的钢材在生产线上“穿行”,各项参数指标实时刷新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一目了然。环顾四周,南钢智慧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生产和经营进行实时监控,无须亲自进入车间,轻点遥控器便可远程监控钢铁生产。
“整个南钢都在这块大屏上了。”南钢常务副总裁徐晓春指着眼前的大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南钢实现了“像生产消费品一样智造工业品”,带给传统钢铁制造行业里程碑式的改变。
南钢的转型升级正是江苏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注脚。制造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年,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
当下,数以万计的江苏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智改数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充分融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今年上半年,江苏就推动1.5万余家企业实施“智改数转”项目建设,约家企业完成“智改数转”任务。
62位工艺师、道工序制造、1万次拉滑测试、1.5万—2万次摩擦测试……从一朵轻盈的羽绒到一件登峰世界时尚之巅的羽绒服,要在波司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上。这背后,正是传统羽绒服装企业“智改数转”的信心与决心。
波司登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记者一行于6月28日来到波司登智能制造生产工厂,只见自动裁剪区、模板缝制区、智能充绒区等多个板块分工明确,各道工序条理清晰,工人们正在智能化设备旁有条不紊地作业。将衣片固定在智能模板机上,工人只需轻启按钮,自动模板缝纫机便按照设定好的程序,针脚均匀且有序地滑动。波司登智能制造生产工厂厂长赖和东告诉记者,如今,在这个工厂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就是制作衣片,其他的,交给机器就行。波司登智能工厂自动充绒机再走入工厂充绒隔间,一股“智能化”的暖意油然而生:代表温暖的羽绒,被机器“驯服”,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只需操作智能设备,便能完成充绒、封口和称重检测,大大减少了和羽绒的直接接触,这就是智能化的温度。“我们的充绒数据会提前通过数字系统上传设备,当工人操作时,机器会从云端抓取数据,衣片充绒后会直接通过超声波设备封口防止跑绒,如果充绒机箱里没有绒了,只需直接按旁边的按钮,就可以把仓库里的绒抽到机箱里,这些都是一般工厂没有的。”赖和东介绍说。全过程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和决策,关键生产环节自动化程度达到90%,整体协同效率提升了20%……在“数字大脑”的帮助下,工人们不费吹灰之力熟练地操作电脑和各种智能化设备,设置、调整各项加工参数,让记者亲眼见证,“数字大脑”为生产操作注入智慧动力,更为工人送来几分惬意。这些智慧场景是“智改数转”之花在苏州绚丽绽放的真实写照。苏州作为江苏省最先出台“智改数转”行动计划的城市,率先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目标。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罗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年来,苏州全市已累计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1万多个,覆盖规上工业企业1.1万多家,覆盖率达92.9%,预计今年将提前实现全覆盖的目标。6月28日,顶着盛夏午后的骄阳,记者一行从苏州城区乘车约60公里来到了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常熟市。汽车刚驶出沙家浜高速公路收费站进入常熟市,记者就看到了路两边一个个汽车零部件、模具、制衣工厂,嗅到了浓重的传统工业味道。因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中小企业数量多、平均产值低、单体贡献小,常熟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一度面临“生存问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近年来,常熟市锚定“智改数转”发展方向,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服务平台、打造智造生态。“经过两年多的‘智改数转’,目前,常熟‘制造+数字+服务’数智赋能格局已初步形成。”常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邵志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弦歌不辍,芳华待灼。透过苏州市与常熟市这两面“镜子”,记者感受到江苏“智改数转”正在迸发出强劲动能,推动江苏制造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的精彩蝶变。“推行‘智改数转’为企业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池宇给记者分享了一组亮眼的数据:江苏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7%以上,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0%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高。让机器“帮助人”“服务人”“解放人”在“智改数转”的风口下,制造业正发生着强势变革,这是否会淘汰掉大批的产业工人?怀揣着对这个问题的满满好奇,6月29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苏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志科技”)铸造二部生产车间,试图在这里寻找到答案。下午四点正是铸造车间最忙碌的时刻。记者刚走进车间,一股带着湿气的热浪迎面袭来。将近40度的高温,让记者不到两分钟就汗流浃背。工业铸造,一直以来都是苦、脏、累的代名词。但与想象中的铸造车间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烟尘,也没有刺鼻气味,只有平整光洁的地面与为数不多的工人。
“工人已经告别了‘苦脏累’,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承担了大部分工作。”明志科技总经理助理、铸件车间生产负责人张红亮告诉记者,铸造业因为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经常面临“用工荒”难题。明志科技引入智能设备,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让机器承担繁重复杂的“体力劳动”,从而“帮助人”“服务人”“解放人”。
以人为本,怡人万千。机器人抓手是车间内最能解放人力的设备之一。曾经翻砂工作需要近10人来完成,砂芯制成后重量超过公斤,搬运起来不仅费力,还很危险。而现在,这项工作只需一个人、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
“要抱起不同大小的砂芯,需要给机器人抓手换上大小不同的夹具,所以每一种产品就对应一种夹具。车间里用的所有夹具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在现场,一位工人向记者演示了操作过程:提前给射芯机设定好工作时间,机械手臂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运行,不出40秒,一块砂芯就稳稳地落在了记者的面前。
明志科技自研的机器人夹具全自动系统也让铸造工人这个“苦力岗”变成了“技术岗”。“我们不再埋头干‘苦力’,而是转变为技术工人,不仅要对制造工艺了如指掌,还要会操作、保养智能设备,熟悉各项参数设置。”上述工人告诉记者。
“人的思维是不可被取代的。我们也在鼓励工人不断改进机器操作手法,经验证成功后,再固定下来,统一推广。这不仅帮助我们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更好地维护了设备。”张红亮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江苏在实施“智改数转”过程中,不仅在创新企业生产模式方面敢为天下先,而且率先高位进阶,在推动企业管理模式改变方面也勇立潮头。
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屏幕,车间运行状况也能“了然于胸”,轻点鼠标、敲击键盘,便能操作全流程生产……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光电”)“5G+工业互联网”光缆生产车间里的设备不是最新的、人员不是最多的,但是光缆的生产产能却翻了一番,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在规划工厂车间转型升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考虑到了工人们的转型升级。”亨通光电副总经理许建国介绍说,人多人少不是问题,关键是产出了多少东西。因此在评估“智改数转”带来的效益时,亨通光电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yzl/1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