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华维”这个名字,虽然一字之差,但出于同音,还是不禁引发了笔者的联想与好奇。
于是,这个话题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此次采访的开场白。受访嘉宾、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名礼听闻后哈哈一笑:“经常会有人问我,‘华维’与著名通信企业有关联吗?其实完全没有。‘华地上万物,维至善初心,汇天下甘泉,丰国家仓廪’,这是我创办华维的由来和初心。”他开门见山地说道。
撰文|沐沐
排版|小助手
照片|嘉宾提供
—
本期嘉宾
吕名礼|
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年,在沪上浦东新区的一所两居室里,上海华维节水灌溉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或许,在当时连创始人吕名礼也没有料想到,自己的这一创业举动,定格了未来被业界誉为“中国灌溉界华为”的雏形。在他的带领下,华维从致力于钻研智慧灌溉起步,逐步建立起了自主研发体系、高品质成套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其倡导的智慧灌溉技术,将中国农业种植中沿用了几千年的“浇地”提升为“浇作物”,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节能、优质、高效,更是有着变荒漠为绿洲、变戈壁为良田“无中生有”的魔力。
毋庸置疑,华维所专注的领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个极具实效的支撑点。所以20余年来,不仅企业获得荣誉无数,还更进一步地开创了中国智慧灌溉等可控农业装备与技术走向“一带一路”的先河,作为掌舵者的吕名礼也完成了从创业者到业界专家的身份蜕变。
如果把成功比喻为金字塔尖最耀眼的那一颗星,摘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正是因为不同的路上那些形形色色的身影,才使得整个过程变得丰富而有意义。本期人物故事,我们并未过多将探讨放在诸如成就、赞誉这些流光浮华的表象上,而是希望更多去接近主人公本身。这会让你发现,原来一切早已被眼光、决心与格局所注定。
“看不懂”的决定
在一滴智慧之水的滋养下,两片富有张力的幼苗破土而出,环绕的蓝色圆圈,意味着地球永远生机勃勃,这就是华维公司的Logo,出自创业之初吕名礼的亲手设计。
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湖南永州的他,从小就帮着父母种地。众所周知,湖南是鱼米之乡,常人很难将缺水与这里联系起来,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当中滋味。
“不像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湖南存在的是严重的季节性干旱。小时候我常看到,要么是庄稼需要水的时候,连续一两个月都不下雨,要么是不需要水,却又天天下个不停。这样一来,种植就变成了靠天吃饭,能不能吃得上、吃不吃得好,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吕名礼回忆道。
儿时的经历让他对水的重要性,有着比同龄人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也成了他考上中国农业大学选择就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源动力。毕业后,吕名礼先是到了上海,在一家当时很有名的台资企业做灌溉工程师,却不成想由于老板“心术不正跑路”而被迫失业。幸好,大学时期他就是文学青年,笔头功夫还不错,于是改行入职到一家行业杂志,一步步做到了总编的岗位,薪水也随之翻番。
生活在蒸蒸日上,但每每想到自己的专业出身,还有年少时在老家常年的“靠天吃饭”,以及在大学课堂了解到沙漠化小国以色列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而“富甲天下”的传奇……一幕幕图景在他心中越来越强烈。终于,他决定离职创业,回归他最熟悉的灌溉领域。
先生存再图发展,这是创业必须面临的第一道功课。年华维成立,一开始的主要业务是园林灌溉,因为回报相当可观。“比如足球场、高尔夫球场,或者城市绿地的自动灌溉系统。像最近大家看卡塔尔世界杯,每片场地中都有24个地埋式喷头,中场休息的时候会自动从草坪以下探出来喷水,完成后再缩回去。最早我们就是做此类服务,还有喷泉水景等六大业务。”吕名礼介绍道,“我记得年做过一所大学新校区的音乐喷泉业务,万元的项目差不多能拿到万元的利润,对比那时上海的房价不少还只有一平方米三四千元,可想而知这样的业务是多么挣钱。”
然而在6年,吕名礼却突然做了一个让大家“看不懂”的决定——把华维的园林灌溉、喷泉水景、工矿防尘和人工造雾等非常赚钱的业务统统砍掉,转而投身最不赚钱的农业灌溉领域。“当时砍掉的那些业务正处在飞速发展期,甚至说暴利也不为过。但真说不出为什么,就像‘鬼使神差’,我毅然决然地做了减法和转向。事实证明我们这一选择是蛮正确的。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最合理的解释是,当年这样的决定更多是想寻找自己的创业初心吧。”他坦言。
硬是把这些事给干成了
相比城市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充沛,在华维转型农业灌溉之初,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市场主体,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对是否需要节水灌溉看法不一,不理解甚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声音颇多。
“那个时候我最常听到的反问就是:南方缺水吗?你没有搞错吧?所以最初市场的拓展确实非常难。现如今总结起来,华维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在6年完成了聚焦和转型;8年,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阶段,有了属于自己的实业,在浦东新区建立了华维V1.0工厂;年,我们就在奉贤区建立了华维V2.0工厂,生产规模扩大了七八倍;接着在年左右就进入到了灌溉加物联网领域,这可以说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代表了我们未来将持续努力的方向。”
长期秉承“以兴农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创为导航,以实业为支撑”的华维,在年买下了上海金山区的一片工业用地,建立了华维V3.0工厂,进一步夯实了科创实业的平台基础。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华维在上海的总部基地之外,位于湖南永州紫水河畔的V4.0的华维农装智谷·东安谷拔地而起,开创了全国业界最大的一个实体基地;年年底,华维农装智谷·金山谷又在内蒙古包头市金山工业区建成投产。至此,华维全球“一心五谷”战略中以三种不同气候条件、对应不同作物类型和业务形态的国内研发智造实体布局初步形成。在吕名礼看来,这种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也可以被视为是一定程度地完成了华维在国内的覆盖,并可放眼“一带一路”等海外市场。
“根是苗的嘴,水是肥的腿,华维灌溉就是让肥长上腿,找到苗的嘴。”这是吕名礼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前半部分说的是作物的生理逻辑,后半部分则是对智慧灌溉的形象解读。
“事实上,几千年来我们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一直在“浇地”,而不是“浇作物”。传统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土地板结和盐碱化,甚至造成大量的氨离子挥发到空气当中,成为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现在我们做智慧灌溉和可控农业,就是基于作物需求,以设施装备为载体、以多维数据为基础、以作物模型为核心,让设施适配作物、让数字赋能设施,构建最适的设施、水肥、土壤和作物关系,通过灌溉施肥全环节全过程的设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最终实现智慧灌溉,彻底颠覆传统不可控的灌溉施肥模式,解决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作物领域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充分挖掘作物潜能,用‘营养抗病’代替‘农药治病’,实现‘三节(节水节肥节药)、三省(省工省电省地)、三增(增产增收增效)、一环保(低碳减排)’,让‘投入更少、产出更多、排放更少’的绿色生态农业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支撑‘产业兴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
“作物也是有生命的,如小孩一般,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不一样。但作物不会说话,要搞好灌溉施肥,我们就要了解作物,就必须听懂它的语言。所以华维专注智慧灌溉和可控农业体系,进行从硬件到软件的打通,将作物本身的特性与老一辈农民经验、学界科研成果相结合,转变成操作系统,或者叫作物生长模型,用科技和装备,助力现代农业的美好未来。”
而这个过程中,遭遇瓶颈、迎难而上显然是家常便饭。采访中,吕名礼给我们讲了两个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这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先行者的不易。
难点主要是两个层面,一个硬件一个软件。特别是模具这个领域,借用格力集团董明珠女士的说法:模具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之母。年华维从浦东搬到奉贤、扩大了产能之后,如何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和聘请到相关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说实话,我一个农田水利专业出身的人,对这种机械制造领域的事情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又是一次“鬼使神差”吧,我居然一个人跑到机电市场,硬是把自己根本见所未见的一系列模具开发设备给买了回来。
后来又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到浙江余姚是中国模具之乡,于是专程跑了过去,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可当时去了也是满大街找,一点头绪都没有。结果老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被我在马路边的广告牌上给找着了,更巧的是,这人竟然是湖南永州老乡……他来公司一做就是十来年了,现在已是华维科创中心的副主任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年我们着手进入灌溉加物联网领域,到了年就开始做自己的软件研发,年成立了全资的田韵物联网公司。这个时候也是面临跟上述一样的难题,因为农田水利和软件开发完全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的两个不同领域。实不相瞒,一开始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去找物联网方面的人,面试时我甚至都不晓得怎么聊,跨度实在太大了。但是经验一再证明,只要你真的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铁杵真是可以磨成针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凭着决心和毅力把这个物联网团队给建起来了。培养融合到今天,我想我们的农抬头物联网队伍,在智慧农业领域绝对是最拿得出手的之一。”
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尽管终日与农业打交道,但在吕名礼的定义中,“华维并不是农业企业,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为农业提供科技装备与解决方案服务的数字化工业企业。所以我们有研发、生产,有智慧灌溉和可控农业项目的EPC服务,这是我们的核心实质。”
值得一提的是,不似外界通常喜欢用“风口”来形容某个领域,“诸如短视频、直播这些领域,因为快节奏而被称之为“风口”无可厚非。但我觉得乡村振兴的风,却是永盛不衰的。”他说。
而伴随着华维的发展一路走来,这些问题与思考也是层出不穷。比如吕名礼发现,即便是在今天,对于南方农业是否有必要引入高效智慧灌溉系统,很多人依然心存疑虑;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行业的补贴方式也有待改变,尤其如何用好补贴资金,是一直以来的大难题。不过对比来看,他认为究根结底,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真正懂农业、爱农业、扎根农业的人才严重缺失!在于政策、科研、应用和市场等产业生态的严重断链!在于顶层设计、市场标准等严重缺失。
鉴于此,“作为这个行业中非常少见的科创实业平台型企业,华维应该将自己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转化成可以落地的独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它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团队经营处事的风格和导向。这可能也是华维能吸引到一系列高端人才非常关键的一个维度。”
一直以来,华维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十分紧密,吕名礼笑言,自己是中国农大毕业的,华维公司快变成“中国的农大”了。一边是华维有很多中国主流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很多做数据算法的物联网、机械制造和管理人才;另一边我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都希望他们能直接在华维做毕业设计,学以致用,不要闭门造车。这个思路得到了很多高校导师的认同,还往往嫌我们给到的指标不够呐。”
与此同时,华维还在相关部门和院士专家们的支持下,发起了“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截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据介绍,这一创新大赛目前已被列入了国家级奖项,成为全行业中的“独一份”。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由华维自主规划设计、投资千余万的中国第一家灌溉博物馆完工,馆址就设在华维公司内。“由于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整整花费了两个春节假期和一个国庆假期,与一位同样毕业于中国农大的师兄一道,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收集整理资料、梳理农水发展脉络,简直是不眠不休。很多来参观过的人都说,‘老吕你怎么这么傻,自己掏钱,呕心沥血地做这种应该是政府做的公益’”。
灌溉博物馆建成的消息传开,立马赢得了众多中国现代灌溉开山泰斗的鼎力支持。老专家、农水领域的老领导都纷纷将手中的书籍、手稿等珍贵资料捐赠作为馆藏,“他们相当认可,称赞这是对中国灌溉文化的抢救性发掘,意义重大。捐赠的很多资料比我的年龄都大。这种传承的力量和勉励,让我特别感动。”
几年过去,当前这家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并且与故宫博物院、中国科技馆等同一榜单地被教育部列为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当看到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被先辈的智慧点燃了好奇心和报考农业院校的意愿时,吕名礼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此时此刻,先前遭受的那些质疑与不理解,也变得如云淡风清般,不足一道。
“
升级版图景正逐渐清晰
“我始终认为,不能把事业以做生意做买卖来定位;你的格局有多大,结局才会有多大——就像再大的饼都大不过烙它的锅。回顾华维这21年,前十几年可谓蛰伏,历经行业萌发期的起起伏伏坚持活了下来;直到最近六七年,借助乡村振兴等党政国策切实落地的契机,我们才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期。之所以能够坚定地走下来,是因为从创业的第一天起我就坚信,这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财富自由。生而为人,总应该要去找一找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这应该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我二十几岁创立华维时亲手设计的与‘两山理论’暗合道妙的华维LOGO和朴实的‘让天下种植者轻松赚大钱’华维使命”。回首往昔,吕名礼感慨万千。
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荣誉等身,并未影响这家企业驻足不前。据吕名礼透露,继智慧灌溉的主业基础之上,最近三年来,自然进化出来的可控农业成为了华维一个重要的新方向。“可控农业这个模式是我在年提出来的,旨在打破“规、建、用”三张皮的行业沉疴,让智慧农业从云端落到地头。几年来,赢得了学界、政界和市场的强烈共鸣,都认为这是智慧农业的本质诉求。相信这也将是整个行业的未来趋势。”
这当中就包括温室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利用。“我们注意到,自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跻身全世界设施农业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与之相悖的惨痛现实是,不少从国外引进的造价非常昂贵的温室设施,由于配套设施与当地气候、适栽作物等根本不匹配,只能躺那里‘睡大觉’,海量投资都打了水漂。这不仅是行业的巨大痛点,也是产业长期不能兴旺的根本症结和乡村振兴的巨大痛点。所以我们这一帮‘农大出身’学农业、懂农业、爱农业的华维人特别想要改变这种局面,让设施适配作物、让数字赋能设施,用‘ACA第六谷’的产业平台模式解决‘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可控、效益可控、食安可控、环境可控,让乡村振兴可期、绿水青山可葆。”
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吕名礼的理解中,于农业产业而言,这个“道”就是以终为始的“顶层设计”,这个“一”就是“一产”!只有基于顶层设计把“一产”做好、做强,才能自然地“生长”出“二产、三产”来,才能自然地实现“三产融合”、实现“农文旅”的共生共荣,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可控农业是一个牵涉到多学科、多行业、多维度的综合体系,牵涉到种苗、农药、水肥、机械、物联网、互联网、无人机等等学科和产业。本质上是将“各自为政”的多个看起来好像应该割离、事实上也是割离运营的行业“规划、灌溉、温室、栽培和数字化”等融为了一体。
自称数学考过19分的吕名礼认为,1+1绝不止于大于2。可控农业体系的核心不仅仅在于优秀的规划、高大上的设施或炫酷的数字,也不仅仅在于种苗或植保等任何一项很强的单一技术,更在于如何“+”。任何一个企业、一个机构都不可能独立“+”成“可控农业体系”,而需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八方协心同力,各扬其长、各司其职,构建真正的产业生态,共同写就“1+1=11”的合作等式,最终成就各得其所的“1+1=王”的产业梦想!
数字化时代,2.0版的华维将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前景越来越清晰……
快问快答
Q
对于有志于从事新农业创业的后辈,您的建议?
吕名礼:寻找到一个好的平台,然后就是要踏实、扎根。
Q
文学青年的梦想对您的创业有帮助吗?
吕名礼:非常有帮助,为我们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种下了与众不同的基因。
Q
您认为新农人的定义是什么?
吕名礼:懂农业,包括当中的痛点、发展机会与方向;爱农业;更关键是有能力做好农业,新入行的不一定都代表新农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zyzl/1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