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生机盎然的季节是人们最易于表达愿景的时节。
嫩草破土,树木生发,一夜间大自然,将这一冬收藏的精华迸然于田野,渲染枯萎的草木,复苏沉寂的万物!可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一年的春夏之际,大自然开始舒展筋骨,而一群人却开始了遭罪的季节。
一早起来鼻塞,喷嚏,流涕泪,脸部红痒,甚至引起咳喘等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影响自己一天的心情不说,还会影响亲人、佛友、同事,加之影响工作和共修的进度,真是悲催的开始啊。有一句养生爱好者们经常提起到的话“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句话源自一千多年前的传统医学经典。冬天的“收引闭藏”并非是人们主观臆断所得出的结论,而是因节气更替引起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导致人体内部产生的应激改变。尤其在以太阳运转规律设定节气更替机制的古代,总结出了以太阳为“热之极”,月亮为“寒之极”的法则,进而推演出与人体相应的养生健康理论。外象之寒热影响着人体的温凉变化,推动生命的运转。
藏医学《八支要略》中云:“壮力之性寒所凝,隆冬之时内火聚。内风运火热至盛,腹食却匮损身蕴。”意思是说冬天寒冷的气候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寒凝之力,触及人体肤表,与隐卫于体内的“内五风”之一的“遍行风”性属相触。而风高火随旺,并锁闭毛孔,合璧风穴,使体内运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内热增盛,急速消耗体内的五谷脂膏,而易于削弱体内的能量。在古往的农耕时代,饥不裹腹,体力消耗意味着劳动能力的下降,而耐受饥饿则会影响健康。故此,形成了古代朴素的健康养生观“以进为补”。总结出了“冬三月,此谓闭藏...”。“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距古代养生医典编撰成书的年代最近的也已有几百年。人虽依然是“五蕴”未变,但载附的工具已呈千变万化。影响古代社会文化交流的时间、空间的慢长与局限在当代的科学工具的辅助下,在几分钟甚几年内都完成不了的任务在电子与网络的传输中分秒达成。这些都是古代与现代截然不同的地方。包括居住、交通、饮食都已不能同日而语。那么几千年来传承下至几秒钟内就可以解决。古人几个月乃至来的延年益寿的养生之法、饮食起居之行,不需要应时改变吗?
脑力活动多于体力劳动,行之以车,卧之以纤的现代生活中不经过风与沙的磨砺,丝毫没有体力上的消耗。却反其道而行的夜生活——夜宵、泡吧、K歌、熬夜网游。一切的摄入都是过多的潴留。昼夜颠倒,耗精损气,萎靡不振。此时,机体不运脏腑已“沉沦”,精神无濡魄魂已“涣散”。
现代社会的健康养生虽需顺应四季,但也要因“人”制宜,以人为本。人体需要“三因”平衡,也需要顺应“五元”均合。人体在缺乏营养与热量的时候为了保证脏腑的正常功能就需要给予能量上的补给,但也不能“只进不出”而酿成体内“邪热”。有“内邪”就会“外感”。因此也罹患了疾病。感知“五元”均合是人体与外部器世界的基本元素土、水、风、空发生作用时所获得的自我调节能力。适应五元的合均变化是衡量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外易内应”均衡内外才能实现身、语、意的健康。
初冬的“进补”和隆冬的“闭藏不泄”只是因“时”而宜,而非因“人”而宜。
多了再藏就会变成累赘,满了不泄便会酝酿灾难。
肥胖就是“进补”后的累赘,过敏就是“闭藏”后的灾难。
春夏反复发作的疾病,是否是人们在冬季乐于“进补”而犯下的错呢?
藏医话医健康在线联系医生哦~菩医漫话健康随行
扎西医生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sszl/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