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年1月14日上午9点20分,江苏泰兴济川中学期末考试第二场政治历史测试正式开考,该校音乐教师吴老师参与了初二年级的监考。当天11点20分,考试结束,吴老师却像“睡着了一样”靠在椅子上不动。医院抢救,但一切都晚了。医生表示吴老师已经去世,原因是心脏骤停。
0案例二
年1月7日,哈师大附中高二一名学霸男生,期末考试第一天结束当晚,并于当日“13:01”在QQ空间留言:“头一次,数学和化学考的让我这么不爽!(大崩盘!!!)”1月8日,期末考试第二天,有同学发现,该男孩没有到校,经了解,男孩已在前一天晚上猝死。
0案例三
年10月20日下午14:00——14:40是涌泉小学初中三年级体育课,项目是慢步绕篮球场跑7圈、高抬腿、下蹲、小步走、直腿跳、韧带锻炼,下课后,李兰与同班同学冉某某到小卖部买了一瓶矿泉水,于14时44分回到教室,14时45分在座位上突然晕倒,同班同学发现后立即报告老师。下午4点12分,急救车到达现场并立即实施抢救,遗憾的是,下午5点21分,李兰因抢救无效死亡。
0随着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加班熬夜成了许多年轻人戒不掉的习惯。而另一边,猝死的新闻接二连三的发生,身边关于猝死的案例层出不穷,而发生猝死的人群,往往却是年轻气盛的青年人,并且生前并无其他疾病症状,为什么年轻人猝死率在不断增加?预防猝死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什么是猝死?
说到猝死,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广州中医院李荣教授介绍,猝死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突发的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为平时身体健康或看起来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为自然疾病而突发死亡。大多数的猝死发生都非常突然,让人防不胜防。
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2+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猝死的病因分类图
恶习
1、在闹市骑车
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其中骑车上班者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
2、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3、大量喝酒或咖啡
适量的酒精和咖啡能产生抗氧化物质,保护心脏。但过量饮用弊大于利。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4、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晚上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使得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
5、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了心梗、脑梗。
6、性生活纵欲过度
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让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会让心脏衰竭。过度兴奋时,心脏血管会突然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
7、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8、吸烟或被动吸烟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9、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10、久坐不动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除此之外熬夜、加班、生活压力大都有间接的影响造成猝死。
治疗
猝死是只能预防,不能治疗的疾病。
建议
首先就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上论述的恶习只是一方面,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吃得过多或过少、挑食(饮食单一),这些坏习惯也应该被列在前位。另外还有在排行榜中没有提到的睡眠问题。实际上,长期熬夜、失眠也都会加大心律不齐、心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出现的风险。所谓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坏行为养成了坏习惯会造成身体不适,那么好行为变成习惯,也会对身体有好处。每个人的体质各有不同,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尽量保证睡眠,不熬夜。在饮食方面,低脂饮食,不暴饮暴食,让身体的微量元素均衡。调整情绪,不暴躁、不生气、不着急,学会开导自己,保持阳光心态。戒酒、戒烟,提早把猝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还要增加体育锻炼。比如有的人不适宜慢跑,那可以慢走,也有的人平日里并不太擅长体育运动,那就可以多干家务活,或是尽量采取步行的方式,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和锻炼。
真福医药—枯草杆菌溶栓酶
枯草杆菌溶栓酶,主要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溶栓酶,这种溶栓酶与目前发现的纳豆激酶类溶栓酶在基因和蛋白质结构上都有差异,使其溶栓活性高,特异性更强,半衰期更长,更加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更具防栓、抗栓和溶栓功效,可用于脑血栓、脑梗塞、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可安全有效预防及溶解血栓,疏通血管。被称为“血管清夫”。
它可不经胃肠消化,直接进入小肠被吸收,而且不受身体状况所影响,具有抗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抗血栓形成,改善脂质代谢,防止动脉硬化,增强免疫功能,保护表皮细胞、防止黑色素沉着、起血液清道夫作用;对糖尿病人具有医疗和预防作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bszl/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