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孙建芝
人物介绍孙建芝
孙建芝教授(年12月24日~年12月21日),男,汉族,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大内科主任、学院临床系主任、二附院副院长、代院长兼大内科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五届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卫生厅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地方病学会委员、河南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等职,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孙先生是河南省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医理渊博,造诣精深,在治疗中医内科杂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疗效突出;孙先生也是一位中医教育家,他培育了众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桃李满天下。他一生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杏林同道、门下弟子们所景仰;他一生医治病人无数,医风淳朴,医德高尚,为广大患者所热爱和深深缅怀。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曾经撰文道:“在与我交识的中医学者中,孙建芝教授是一位医德高尚、博学多识、医技精湛的中医名家。”
勤学不辍,重视经典
年12月24日,孙建芝先生出生于河南省鄢陵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目睹身边群众饱受疾病之苦,即存济世活人之心,立志学医。年,年届弱冠的孙建芝先生顺利地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河南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中医专业,成为我省首届中医本科生。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系统研习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名著,广泛阅读了浩繁的中医典籍及各家著述,学业猛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毕业后被留在学院内科教研室任内科医师和助教,从事临床医学和教学工作。孙先生博览群书,特别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他曾说:医者不熟知经典,则不足以称其医,经典著作乃医家之准绳,规矩方圆之所在,必须细读、精读、熟记。若不读其书,则不能明其理,只能抓住枝叶而抓不住根本,如此行医,则会漫无边际,无处下手。因此,他对经典熟记活用,在诊治疾病时,如遇和经典相同的病症时,常将原文朗朗脱口而出,随后立法选方,效如桴鼓,得心应手。除医学书籍之外,先生还博览群书,从中获得丰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文学功底、理性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时至花甲之年,仍保持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和新知识,对现代医学的新进展、新趋势,亦通过阅读大量医学杂志和期刊来及时了解和掌握,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
博采众长,宗古创新
孙先生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留于学院任内科医师和教师期间,他曾得到我省著名老中医吕承全、李振华、赵清理、李修伍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在长达四十余年的行医过程中,他亦常与同道切磋,不囿于一家一派之言,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无门户之见;勤于临床,勇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医疗风格。
七十年代初,孙先生开始潜心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他坚持“实践出真知”,虽肩负繁重的教学和行政职务,仍扎根临床。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理论,又用实践去反复映证和深化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衰等的辨证论治,独树一帜,效果卓著,在省内外闻名遐迩。通过对上万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的临床辨证和观察,总结出了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的基本病机是阳气亏虚、血瘀水阻,采用温阳益气,活瘀利水的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治疗心衰的“心衰康”无糖型颗粒冲剂,该药适用范围广,并具有提高抵抗力,预防心衰反复发作的功效;针对阳虚、气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为病窦综合征的发病病理实质,结合临床辨治经验,研发出“病窦康”口服液,临床上用于治疗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主张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采用清肝养心法、柔肝养心法、疏肝解郁法,使气血调和;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痰瘀同治的特点,研制了中成药宽胸畅心丹,亦屡获良效;认为心律失常多由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所致,以益气养阴、复脉定悸为法开发研制了中成药律复康胶囊,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实,具有良好的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孙先生治学严谨,经验丰富,通达善变,立法灵活,用药精湛,屡起沉疴。他所创制的一系列方剂,疗效突出,深受患者欢迎。年10月,他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
衷中参西,辨证结合辨病
孙先生是一位中医的理论家、临床家,主张立足中医,巩固专业思想;同时他也是一位中西医结合专家,主张积极吸取现代西医知识,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些时候,证候消失了但病并没有痊愈。临床处于无证可辨的地步,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一些微观病变并没有消除,一些化验指标仍异常,治疗仍应继续。如风心病心衰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症状消失,按辨证就认为病愈,此刻若忽视继续治疗与调理,就很容易复发,再次出现心衰,必须无证从病,继续巩固治疗。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告诫我们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必要性:要坚持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的灵魂,否则将失掉中医精神,但辨病为借助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为我所用,以弥补中医之所不足。以风心病为例,孙先生主张在风心病的诊疗中先辨病,确诊风心病的受损部位,功能状态和有无并发症(如感染、风湿活动、心肌炎、房颤、动脉栓塞、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以利于治疗和预后;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心肺瘀阻证多见,全心衰竭多从心脾肾阳虚,血瘀水阻论治,临床疗效颇佳。这些都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体现。
投身科研,笔耕不辍
在临床和教学之外,孙先生积极投身科研,带领研究生及其他科研人员进行了众多卓有成效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如心衰康冲剂对实验性兔心力衰竭心功能及心钠素的影响,“心衰康”对电镜下CHF模型心肌线粒体的影响(以上为国家中医管理局八五攻关资助项目),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临床观察与免疫学实验研究,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等等。积极的研究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病窦康口服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律复康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孙先生耕耘杏林,矢志不渝,在其繁忙的临床、科研、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勤耕不辍,先后主编及参与编写了《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内科手册》、《河南省当代名医内科学术精华》等20余部著作,并有“活血化瘀八法在治疗心血管病中的应用”、“痰浊证微观辨证指标的实验研究”、、“脑动脉硬化症辨证论治”、“心衰康对实验性兔心力衰竭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的影响”等70余篇论文发表。
孜孜育苗,桃李满园
孙先生长期担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四十余年,其辛劳、其勤恳、其斐然成绩,令人感动。他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授课旁征博引,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对学生,他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口传心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年青教师,他耐心指导,严格要求,诚心提携后辈,提高了学院中医内科整体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孙先生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我省很多中医内科医师都接受过他的指导,无不铭记他广博学识和甘为人梯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末,孙先生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始了中医更高一级人才培养的工作。内科研究生人数众多,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招生、命题、复试、专业课讲授、临床带教、实验指导、毕业生论文设计、直至论文答辩,都严格把关,亲自指导,虽工作繁重,却无怨无悔。孙先生对学生关心备至,又严格要求。先后参与了40多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直接培养的心血管研究生有十八位。所带研究生中已有8人考取博士,3人攻读博士后。
孙先生还十分重视对青年医生的传、帮、带,耐心指导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上门诊时,常有学生抄方学艺,对处方用药的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孙先生总是不厌其烦,仔细讲解,启发指点;大查房中,常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诊断治疗的思路方法,使青年医师获益菲浅。
作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医心脑病组组长,孙先生为提高我省中医内科学术水平作了大量工作。他常深入基层,在各地市举办了30多次学术讲座,致力于提高基层中医医师的医疗水平。年,他还主持召开了我省首届中医心脑病学术交流会,为提高我省中医对心脑病的防治水平做出了贡献。
孙先生往昔所培育的很多学生,今日已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栋梁之才。为此,孙先生于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他编导录制的教学录像片在全国中医实践与教学录像交流会上受到了高度赞誉并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医风淳朴,医德高尚
孙先生性格正直朴实,为人坦诚光明磊落,待人诚恳。他常说: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为医者应循古训,不追求虚名私利,不为金钱权利所惑,保存一身正气,才能正人正己,全身心地为患者服务。多年来,他对待病人不分亲疏贵贱,经他治疗的病人,既有省市领导,又有寻常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在诊病问疾之时,常常待孩童仁爱有加,待老人关怀倍至,细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耐心解答患者的询问,深受患者的信赖和爱戴。许多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都与孙先生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由于应诊患者人数众多,其中许多都是闻先生之盛名,由外地赶来,所以孙先生接诊常常会延迟下班,但他从无怨言,对病人亲切如常。他常说,病人从外地赶来不容易,特别是来自农村的病人,有的当天还要赶回家,咱们晚点吃饭没关系,尽量方便病人。年,孙先生因患急性肠炎诱发腹膜炎腹水住院,但为了病人着想,他每天在治疗结束后即在病房为前来求医问诊的病人诊脉开方,他的主治大夫和护理人员担心他的身体,多次提醒他不要过于操劳,可是他仍然坚持不怠。年1月,孙先生被确诊患上了肝癌,一直饱受病痛折磨的他,除了去外地治疗外,仍坚持坐诊,和在病房查房,带教青年医生和研究生,他以自己的羸弱之躯,履行着一个医生的天职,他高尚的职业操守,无私的奉献精神,令所有人动容。
“坦之,淡之”是先生的生活准则,脚踏实地,胸襟坦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他的一贯作风。孙先生常以孙思邈“夫为医之法,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自矜己德”之训为准则,团结同道,豁达大度。正是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起周围所有医师的力量,医院和中医内科教研室成为一个团结有力的集体。
永留遗憾,难为弥补
孙建芝先生一直忙于临床、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闲暇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很多临床经验只能口述给弟子或同行,他本人写的一些东西几经周转也未能留下。由于工作繁重,积劳成疾,他过早的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以挽回的遗憾。许多同事、学生、乃至患者至今忆起孙先生的音容笑貌,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仍唏嘘不已,扼腕长叹。
回顾孙先生献身中医事业的历程,作为一位蜚声医坛的中医学家,他具有宽厚坚实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在医疗战线上工作了四十余个春秋,使广大患者从沉疴中获得新生,是谓“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令人留连回首,深沉的追思;作为一位的勤勤恳恳的中医教育家,他喜读书,勤思索,在教学论坛上耕耘了大半生,不唯著作等身,更重教书育人,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方面贡献了毕生精力;作为医院领导,医院建设当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从建院筹备开始,无论是环境设施建设、仪器购置还是人才引进、科室设置,他无不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河南省中医医疗卫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建芝先生为人民的健康幸福奉献了青春和热血,象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他高尚的医德医风,谦逊的处世之道,宽厚的待人之法,不懈的进取之心,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体悟和继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11.net/fxbbszl/1357.html